|
|
陈秉忱(左)、陈君藻(中)、陈育丞(右)。 |
|
|
|
潍县解放后,陈秉忱奉命回到家乡,协助潍坊特别市委做好统战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写的《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一书,称赞陈秉忱是一位“只有奉公之心、毫无利己之意”的优秀共产党员。 奉命返潍协助市委做统战工作 原潍坊特别市市长姚仲明在《难忘的岁月》一文中回忆:解放后,潍坊市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有了了解,对共产党的干部为了人民的事业能吃苦耐劳感到佩服,而且对前途产生了乐观情绪;但是在接触中令人感觉到也有“水土不服”的气味。中共华东局了解这一情况后,特派潍县出生的陈秉忱到潍坊协助市委查明原因,以利改正。 1948年5月的一天,陈秉忱奉命赶到潍坊。曾山、徐冰、姚仲明等市委主要负责人接见了他,并在市委会一起讨论、研究。 陈秉忱根据市委的要求做了很多工作。他自知陈家在潍坊是大户,做好他们的工作,对下步各项工作会有很大好处。他先拜见了族长陈厚基,当他了解到族人听了国民党的反宣传,思想上有顾虑时,他告诫大家不要听信国民党的话,要听共产党的,党和人民政府叫干什么,就积极参加,不要拖后腿。下一步进行土改时,一定要真心拥护,交出土地契约,把土地退还给农民。果然,潍坊土改时,陈家各户都提前交出了土地契约,受到了好评。 陈秉忱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亲戚朋友中风传“大花翎家的五少爷当八路军回来了”。其实陈秉忱来潍县短短几天,并没有住在老家,即所谓的“相府”,而是住在潍坊市委的招待所里。从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离家,如今回来,弹指间10年过去了,家乡亲人相见,除了老婆、孩子,和他最亲近的莫过于年届50岁的老侄子陈君藻了。陈君藻在“七七”事变时,曾与陈秉忱在一起参加了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而后,陈秉忱找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而陈君藻因受家庭子女多的牵扯留在沦陷的潍县城。他最初在潍县红卍字会服务,利用这一慈善组织的国际性,得以为当时在日寇蹂躏下受苦受难的中国老百姓做点医疗的事,而后他在东门里大街开办了华康大药房(后改称华安药房),当时曾有早年参加共产党而后留学日本的西医张斟滋(后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及李温仁等名医在此挂牌行医。陈君藻从陈秉忱的革命实践以及见面后叔侄交流中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急起直追,努力想为解放后的家乡多做些贡献。当时为支援淮海战役,在坊子设立了临时军医院,陈君藻就在家里用做饭的铝锅整日为临时医院供应脱脂药棉,为伤病员服务。在陈秉忱的影响下,陈君藻身边的亲戚朋友,如妹夫郭味蕖、好友李少白等人也放下包袱,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投入了复学、复教活动;陈氏家族的年轻人,思想更为激进,潍县解放不久,就有10多人参加了革命队伍。陈秉忱的这次家乡行时间不长,但是影响和作用真的不小。 为组建博物馆动员家族捐文物 为了支持潍坊市建立博物馆,市府召集知名人士座谈会,谭筱斋、吴伯平、丁士颐等人均到会,陈秉忱首先提出要保护地方历史文物的建议。 会后,他动员陈家后代带头捐献。自己先献出家中收藏的古代文物、书籍多种,计有:大朝珠、翎管、佛头、翠镯、翠坠、戒指、铜缸、胥伯元套印、西泉石印、古陶拓挂对以及《簠斋尺牍》《簠斋手札》《簠斋吉金录》《簠斋藏镜》《簠斋题残石拓片》《古印偶拾》《十钟山房印举》等。还动员其弟媳郭组珍捐献出陈介祺生前最心爱的周迟簋、燕足灯、铜镜等古铜器,还有董东山等人的画轴。 在他的带动影响下,丁志萱、郭砥生、陈孝禄、张积存、丁士颐等人,也捐献给政府各种古籍,共3758种,34365册。 他在潍期间,还会见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交谈中曾重点讲述了党的统战政策。回北京后,他还动员侄子陈元章将“万印楼”印章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廉洁奉公律己严苛 位居要职不走后门 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编写的《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第八集)、《只有奉公之心、毫无利己之意》一文,高度称赞陈秉忱坚强的革命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 陈秉忱一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有些苛刻。廉洁奉公,是他一生中坚守的信条。陈秉忱在中央机关工作,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家人、亲朋好友到北京找他可以理解,他都会在家中热情款待,但从未给任何人办过一件事。他会对来人说:“你们可以尽情地在北京玩,若有什么事,就按正常程序去办。”在中央工作几十年来,他从没有办过一件违背党的政策的事,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对党不利的话。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心耿耿,潇潇洒洒,清清白白。 早在延安时期,有一次出差过黄河,上船要交“捐”钱,当时他带着很多公款,自己却身无分文。为了节省组织的开支,他便把从家里带来的“派克”金笔抵了“捐”钱。后来有一位首长知道了,特意从战利品中找来一支“派克”金笔“赠”给了他。 1955年他担任军委办公厅干部处长,当时住房紧张,一家人挤在狭小的即将拆除的民房里。冬天屋里很冷,夜里只好披着大衣工作,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丝毫怨言。 同年他带领几个同志赴山东老解放区调研,来回都和同志们一起坐硬卧,到济南后住在几个人住的大房间里,第二天省委的领导去看他,招待人员特意向他致歉,而他却一笑了之,并且再三拒绝安排住好的房间。调查中他深入田间、百姓家中,细心观察,他原原本本地把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报告给中央领导,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一丝不苟不事张扬 信访工作不留尾巴 陈秉忱一生无论在任何岗位上工作都一丝不苟,从不张扬。他把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定为自己的底线。 从1956年到“文化大革命”,他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副主任期间,分管信访工作。他认为信访工作关系到党群关系,十分重要,必须认真做好,以减少领导的负担。尽力满足群众的要求,才能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凡是比较重要的群众来信来访,他都细心审度,亲自处理,并及时向毛主席、党中央反映。凡是他处理的来信来访,没有一件留有尾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