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我们的节日·元旦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陈秉忱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论在任何岗位上,他都竭心尽力,一丝不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德,还有他那些隽美的书画、篆刻作品。 陈秉忱病故于北京 《人民日报》发讣告 陈秉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奋工作50年,因患肺炎于1986年1月22日11时44分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成立了以邓力群(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为主任的陈秉忱治丧委员会。1986年2月7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登陈秉忱病故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离休干部陈秉忱同志在京逝世。遗体告别仪式2月6日下午3点20分,在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叶剑英、彭真、徐向前、习仲勋、杨尚昆、胡乔木、邓力群、谷牧、张爱萍等同志及中央军委办公厅、济南市委和人民政府等单位送了花圈,邓力群、谷牧等同志和生前好友五百多人向陈秉忱遗体告别。哀乐声中,川流的人群不时发出呜咽和抽泣,遗体告别仪式进行了很长时间。 爱好书法自成风格 正式文本留下墨迹 陈秉忱自幼爱好书法,他的书法功底深厚,事古而不拘一格,博取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曾兼任北京市书法协会会长。毛主席夸他“写一手好字”。因为他身居伟人之侧,承办党和国家的重要事宜,他的书法之名不为世人所知。 缘于工作关系,秉忱能经常见到毛主席写字,他在一旁仔细观察,细细揣摩,受益匪浅。 陈秉忱回忆说:“老一辈革命家不但重视书法,而且很注意正确处理书法艺术同文书工作的关系,使两者相联系又相区别。发展书法艺术,可以大大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促使文牍的书写和刻印整齐优美,以最好的形式表达文件的内容……因而要求字迹规范化,为各种水平的人们所易于阅读。” 在中央工作期间,一些重要文件都留下了陈秉忱的墨迹: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之前,先签订的一个文件,就是他用正楷缮写的,作为正式文本;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正式文本,是他正楷缮写的;《毛泽东选集》1—4卷本的封皮隶书“毛泽东选集”五个字,《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线装本等重要文献也留下他的笔迹。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著名历史学家胡绳代表著作),陈秉忱封面题字。 绘画、篆刻、文学、收藏多有涉猎 陈秉忱在工作之余学习绘画,他在故宫博物院、荣宝斋见到许多名家的作品,对他启发很大,眼力极高。书画同源,书法功力深厚的他,学习绘画不是难事。但他不是一般地临摹,而是既有古风,又有新意,别具风采,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芍药》《墨荷》等,都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的墨画《芍药》《墨荷》等曾刊登在《红旗》《风筝都书画集》等刊物上。 陈秉忱聪敏过人,篆刻技艺是自学成才的。其篆刻得力于金文、甲骨文和古玺汉印,质朴浑厚。他篆刻印章篆书、隶书无不涉猎,颇受业内称赞。他与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关系甚好,曾为其刻过印章。还为郭沫若、革命博物馆馆长赵品三等刻过印章。 陈秉忱的文学承祖上遗风,功底深厚,寓意深邃。他读书极多,尤精于古代文学,旧体诗写得很好。 陈秉忱也是著名的收藏家,一生收藏了大量徐悲鸿、吴昌硕、康有为、郭沫若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其中包括:傅抱石的书法对联,康有为的书法,徐悲鸿的《麻雀图》《书法手卷》,吴昌硕的《菊石图》,刘海粟、郭沫若、翁同龢《书法手卷》等,每件都是陈秉忱用心挑选细细斟酌之作,体现出了他纯正的审美能力和精准的艺术眼光。 198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老干部局礼堂为纪念陈秉忱85周年举办“陈秉忱书画篆刻遗作展”。这在中央机关是少见的。1988年,潍坊市在十笏园举办了“陈秉忱书画篆刻遗作展”。 本期图片由陈景藩、刘秉信提供 部分资料由陈瑞曾、陈建章提供 陈秉忱的诗 《落花》
宿雨连朝抽燕麦, 东风一夜失花村。 枝添新绿藏莺啭, 蕊剩余香荡蝶魂。
题诗二首 (一) 事业息肩志未赊, 书巢炳烛足生涯。 喜看四化新栽树, 不向青门学种瓜。 (二) 晋唐馆内弦歌侣, 五十年来剩四人。 白首光阴殊不恶, 青灯影事记犹新。 奏刀漫嗤雕虫技, 投笔曾为射虎身。 鸠拙依然吾已老, 长安兀自踏京尘。 《嘉陵山》 驿路声声响驼铃, 碧山如水夜风清。 嘉陵山上半轮月, 照得旌人万里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