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李伟林在他的奶牛养殖场。 |
|

|
|
目前全市有4600多头投保,极大推动了奶牛养殖业发展 寒亭区奶牛养殖户李伟林养了200头奶牛,每年都要病死10多头,经济损失很大。寒亭区畜牧局启动政策性奶牛养殖保险后,李伟林给自家养殖的部分奶牛投了保险,每年能减少几万元的损失。1月5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有4600多头奶牛投了保险,推动了奶牛养殖业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并建立起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畜牧经济总量5年来保持全省首位。
养殖户 每年病死10头奶牛,损失十几万元 1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寒亭区西镇村村民李伟林的养殖场,李伟林正忙着给奶牛添加饲料。“奶牛是食草动物,好好喂养才能产更多牛奶。”李伟林说,他的奶牛场还不算太大,村里还有不少村民养得更多,“奶牛个头大,容易得病,这给奶牛养殖业增加了很多风险。” 李伟林从2008年开始养殖奶牛,根据他的经验,每年的死亡率在5%左右。“一头奶牛从出生到长成,大约需要两年半的时间,喂养费在1万元左右。如果加上牛犊的费用,总成本约1.3万元。”李伟林说,奶牛养殖成本如此的高,他们最害怕奶牛病死。 以前养殖奶牛没有任何保险,养殖户只能自己承担奶牛死亡带来的损失。“近几年牛奶行业不景气,我们很难承受病死牛带来的经济损失。”李伟林说,每头成牛的市场价值约1.3万元,如果一年病死10头奶牛,损失就高达13万元。 奶牛养殖保险,保费政府出大头 让李伟林和其他奶牛养殖户高兴的是,如今养殖奶牛有保险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损失。采访中,李伟林拿出一份保险单,上面标注着为奶牛所投入的保险。 李伟林说,去年7月,在寒亭区畜牧局的引导下,他为自家部分奶牛投了一份政策性奶牛养殖保险,投保对象是畜龄1.5岁到6岁的存栏奶牛,保费每年300元。“在保费中,中央财政补贴120元,省财政补贴60元,市财政补贴30元,区财政补贴30元,我们自己只承担60元。”李伟林说,2015年下半年,他家病死了8头奶牛,后来每头赔偿5000元,让他减少了近四成的损失。 记者发现,不少奶牛的牛角处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标注着编号。“我们在给奶牛上保险时,保险公司会给奶牛设一个编号,并将这头奶牛的头像和生长信息录入电脑。如果以后这头奶牛病死,保险公司就会派人来核实信息,确认后作出赔偿。”李伟林的妻子张欣欣说。 李伟林说,几年来,他一直想给奶牛投份保险,可没有保险公司愿意接纳,“如今能有政策性奶牛养殖保险,是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畜牧局 目前全市有4600多头奶牛入了保险 寒亭区畜牧局工作人员表示,政策性奶牛养殖保险主要是针对辖区内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养殖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养殖户抵御自然灾害、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保险期内,投保奶牛如果因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等保险责任范围之内的事故造成死亡,由保险单位按保险金额进行赔偿。 当天,记者了解到,2014年7月,寒亭区在我市率先启动并实施奶牛养殖保险,将奶牛养殖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以切实增强奶牛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根据2014年年底的统计,投保奶牛1600头,涉及农户48家,死亡奶牛85头,受益农户28家,获得赔偿金额40余万元。 记者从市畜牧局了解到,我市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寒亭区、临朐县和昌乐县等地,其他县市区养殖量较少。截至2015年年底,寒亭区投保奶牛达到1900多头,临朐县达到2746头,昌乐县则正在探讨为奶牛入保险。 成果 全市畜牧经济总量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 “十二五”以来,全市畜牧系统紧紧围绕“打造千亿级畜牧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全市畜牧经济总量和畜产品质量指标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在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2011年开始,我市连续3年对150个示范园区进行扶持奖励,培植了一批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全市累计投入500多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园区3178个、大型畜产品加工、投入品生产园区270个、畜牧服务业园区39个,居全省首位。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市新增标准化养殖园区552个,标准化养殖量由62%提高到73%。 同时,全市建成生猪、肉鸡、肉鸭等生物发酵床养殖场区2754个,新建、改造畜禽粪污处理示范工程139个,关闭或搬迁养殖场(户)289家,建成“畜—沼—粮(林、果、菜)”循环养殖园区1156家,建成规模以上有机肥厂19家、年产有机肥30万吨。
加强畜产品监测,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市稳定食粮畜禽、鼓励发展草食动物和蜂业。全市争创生猪调出大县6个、奶牛项目县4个、肉牛扩群项目县2个、全国奶业50强县1个。另外,全市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13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7个,“三品一标”畜产品515个,品牌畜产品产量达136万吨,产品销至130多个大中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量达125万吨以上。 市畜牧局工作人员说,全市探索实践了园区化发展新模式,在全产业链开展示范园区创建活动。探索实践了高端畜产品加工区建设新模式,在寿光、昌邑、寒亭区等打造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新高地。全市无疫区基本建成,防监检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开展了畜产品及投入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试点,初步建立肉类产品“申报—检疫—速检—送检—凭检疫证明、检测报告出产地或上市”的产品质量控制流程,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建立完善了与上海、杭州等国内大城市的畜产品产销协作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体化。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