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讯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嫦娥三号着陆区月球地理实体分布图。
▼嫦娥三号着陆区周边月貌。(资料图) |
|

|
|
嫦娥三号着陆区正式命名,中国元素月球地名已达22个 1月5日,国防科工局正式发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此次成功命名,使以中国元素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达到22个。 去年提出命名申请 2013年12月14日,名为“嫦娥三号”的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虹湾地区,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实现软着陆,成为继美国与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实现软着陆的国家。随后,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分离,开展探测活动。 2014年,科学家编制完成了《嫦娥三号着陆区形貌命名建议》,并于2015年6月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提出了命名嫦娥三号着陆区形貌的申请。2016年1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了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 “广寒宫”方圆77米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方圆77米区域,包括“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路线及其东侧重要地貌,命名为“广寒宫”。 “广寒宫”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和玉兔居住的宫殿”。 “紫微”、“天市”和“太微”是紧邻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区域三个较大的撞击坑,取自中国古天文图中的“三垣”,即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 此次成功命名,使以中国元素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达到了22个。 12个命名未被批准 刘继忠介绍,除了获批的“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的命名以外,同批还申请了其他12个命名,不过未被批准。 12个未获批的命名是以嫦娥三号着陆点为基点,在其四个正方位之间作两条45对角线,将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区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区,分别对应中国古代天文星图中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象,而后选择方位区范围内的9个小撞击坑和3个小石块,申请按所处“四象”中的“二十八宿”星官名命名。当时建议名称为“离宫”、“阳门”、“外屏”、“天潢”、“天渊”、“宫”、“天庙”、“亢池”、“天稷”、“军市”、“器府”、“天关”。 对于未批准原因,国际天文联合会认为“由于地理实体的尺寸偏小,达不到月球命名关于‘月球地理实体直径(或长度)须大于100米’的要求。”虽然未被批准的命名无法在官方的天体地图中使用,不过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规定,该系列命名可以在学术交流中使用。 ◎相关新闻 屠呦呦等五科学家 获小行星永久命名 为奖励著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议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我国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仪式于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向五位科学家分别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和运行轨道铜牌。 刘延东说,屠呦呦等科学家作为我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矢志创新、求真务实,在各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希望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深入学习他们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在迈向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作出贡献。刘延东强调,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国家科技进步的宝贵财富,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科研条件,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据悉,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得到国际命名的天体。其命名是世界公认的记载褒奖杰出人士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已有包括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内的80余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