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朋友圈热闹现实中寂寥,或因网上交流更省力 打十个百个电话,也比不上陪父母吃顿饭;群里聊得再熟,也比不上见面一次握手或一个拥抱……如今有一种现象,叫“现代交流症”。有人归纳了“现代交流症”的一大表现是——“朋友圈里大家情意绵绵,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相见”。这个现象,你有吗? 身边事例 “80后”夫妻睡前用手机留言晚安 薛先生和妻子都是“80后”,感情很好。10年前异地恋时,网络不方便,两个人经常坐火车横跨大半个中国见面。现在,薛先生发现,两个人感情仍然很好:“和老婆睡一个双人枕上,却经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 打从2014年初换了智能手机,薛先生和妻子就有了睡前玩手机的习惯。晚上关灯后,两个人就在被窝里背靠背玩手机。“看段子,看公众号,再是刷朋友圈,刷微博。经常所有更新都看完了。最后一条是我老婆发的,诸如晚安、好梦,再配几张美图,这是她的习惯。我就在下面留言,晚安,好梦。”薛先生说,当然,有时候他会先道晚安。 为什么会这样呢?“习惯吧,也是懒,发个晚安的表情符号方便。”薛先生觉得“这是件很小也很可悲的事情”。今年元旦时,薛先生和妻子相约戒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可是,到现在都没改过来。 点赞的人很多,想约人吃饭却很难 1986年出生的金小姐在浙江宁波一家互联网企业做白领。年近30岁,还没对象,家里人催得紧。金小姐说,每天单位、单身公寓两点一线,社交圈实在太窄。别说找个男友约会、烛光晚餐,现实中想找个吃晚饭的人都很难。“在宁波没什么朋友,同事下班后大家都匆忙回家,也没多少交集。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家吃着外卖的晚饭,一边刷着朋友圈。”金小姐无奈地说。 和现实生活中的寂寥相比,金小姐的微信朋友圈却很热闹。她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微信上:上班路上、晚饭时、睡前、上厕所时都忙着刷微信,发美颜自拍、发心灵鸡汤、发生活状态…… 最近流行的微信统计显示,金小姐2015年每天平均发11条微信,自拍照一般有两条。每条微信几乎都至少有几十个人点赞。 “好像习惯了和人在网上聊。网上的自己转转鸡汤,发发购物的战利品,旅游照,无忧无虑。PS过的照片,看着也挺白富美的,点赞的人很多。现实中,朋友却很少。”金小姐说。 参加寿宴时忙着玩手机惹怒长辈 今年元旦时,记者参加家里长辈的寿宴。开席前,长辈拿了个筐子要大家把手机都放进去。 想起上次聚餐,除了长辈不玩手机外,几乎每个人都在玩手机。等菜的时候玩,上菜后拍菜照发朋友圈,吃饭的时候也隔三岔五地拍。特别是吹蜡烛时,每个人都忙着拍,忙着发微信。一会儿工夫,朋友圈里都是“奶奶79大寿”“外婆寿比南山”,然后忙着回复朋友的祝福,甚至忙着为同桌饭友的微信点赞。结果,长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元旦的这次寿宴,没有人玩手机。一开始,大家还多少有点不习惯。可是,两个小时下来,大家说说笑笑,聊天祝酒,倒觉得比上次聚餐更畅快。而记者的表叔感慨:“这才像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而不是在一个朋友圈里吃饭。” 微信“是与非” 打发无聊时间,满足安全感需要 阅读微信朋友圈信息现已成为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有调查者曾向北京某大学发放问卷调查,用于研究微信阅读的内容、为何会阅读这些内容、微信阅读的利弊等。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们看微信时间过长,频率过快。 通过调研发现,年轻人“读”微信,一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每天不管是挤地铁还是买东西,等待时间太长,读读微信中的生活小段子等,时间便会过得快些;二是排遣郁闷,在朋友圈里吐吐槽,心里痛快;三是较快速地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 而频繁看微信则是因为无聊、焦急、静不下来,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源于人们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遍地刷微信,就是想看看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
人们心理变浮躁,经典被浅薄化 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和短期化倾向到处可见,即使年节问好,都能看到这种倾向。例如,马年送祝福,人们挂在嘴边的几乎都是“马上有×”(房、车、钱、健康、升迁、对象、幸福),听得太多太多了,以至让人憧憬“马上有一切”。这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想付出辛苦的努力、表现出浮躁、不肯脚踏实地静下心来下工夫,总想着省去中间的过程,“跨越式”一步登天。 据调查,微信阅读最多的内容是生活小常识、开心段子、人生感悟。而学术等严肃的内容排名靠后。人们静不下心来读经典,而是热衷于读那些轻松的内容。这也正好说明了当下人们的浮躁倾向。 此外,很多经典因为有些“微信控”的“滥晒”,不仅失去启迪价值,而且使得经典被浅薄化、庸俗化。 各种“晒”为表达“被关注”需要 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平台,是一对一的,可以说没有主角,也可以说都是主角,大家平等。一些微信的各种“秀”也称为“晒”,就满足了平民、草根“被关注”的需要、出名的欲望和表现欲等。你有钱可以晒车、晒房,我没有钱可以晒今天吃的素馅饺子、晒自己的照片,大家都可以晒自己认为重要的、独有的、得意的东西。人人渴望被关注,都认为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因此,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晒”,自己这里一“晒”,圈里的朋友会立即收到,并且给予关注,这就无形地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本报综合《现代金报》等报道 专家分析 塑造“新的我” “为什么很多人往往沉醉于网络上和人交流,却疏忽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从心理学上说,一个重要原因是,‘网上的我,才是我想让你看到的我,才是我内心想成为的我’。”浙江宁波人和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虞蓉蓉说。 虞蓉蓉说,几乎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网上塑造一个“新的我”,一个“想让别人看到的样子”。比如,一个性格急躁的人,会在网上塑造出“人淡如菊,现世安好”的性情来;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子,往往会喜欢发漂亮的自拍照。虞蓉蓉说,有些人会过度迷恋自己在网上塑造的形象,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去经营维护这个形象,会和喜欢这个形象的人去互动交流,“甚至会因为网上的评价、圈子和现实中有差距,而越来越逃避真切的人际交流。” “还有个原因是省力。像例子中的丈夫,在微信里和妻子说晚安,只要打两个字,或者发个表情。如果他要在现实生活中亲口说的话,要转身、可能要把妻子搂在怀里,要调动眼神、语气,要含情脉脉。怎么都不及发个表情来得省力。”虞蓉蓉说,交流其实是件需要精力的事。 虞蓉蓉打了个比方,在网上留言一句“我爱你”,对看的人、说的人,都很省力。在现实生活中,要这样说,双方都要调动听觉、视觉、肢体去表达,去感受。 而且,网络交流可以是非即时性的,想回应了再去回应。现实交流中,却要及时做出反应,这些都要用精力。“时间长了,有些人就会倾向于用省力的网络交流代替更耗费精力的现实交流。这也是一个原因吧。”虞蓉蓉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