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版:专题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要闻时讯

第04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潍坊滨海:上行动力何处来
2016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滨海:上行动力何处来
  潍坊渔港开港
  潍坊港
  荷电膜材料生产线
  瑞易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山东省首家海事类职业院校建成投用
  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业务
  潍柴滨海产业园大马力船用发动机项目
  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正式运营




  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听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几年前,一名干部调到滨海工作,家中老父亲一听就急了:孩子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不然怎么被派到这地方?2015年国庆节,这名干部第一次带老人和几位村民到滨海转了一圈,老人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大海太漂亮了,城市太美了,这地儿好。以前在村里总觉得没‘面子’,现在敢挺直腰板说话了。”
  老人知道的是,滨海从盐碱滩到现代化海洋新城的巨变让他在乡亲们中间有了“底气”,他所不知的是,这种“底气”的背后,滨海长风破浪的迅猛势头和发展后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尤给人一种“风景这边独好”之感,数据可证:去年1月—9月,滨海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和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均呈两位数以上增长,增速居潍坊首位。
  “作为开发区,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有了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滨海才能当好潍坊转型升级的火车头,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走在前列。”潍坊市副市长、滨海区党工委书记王树华说。上行的动力,源自于更精准的发展定位、用更高标准拓展开来的发展空间、发展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海洋产业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转身向大海 开启海洋经济全新脉动
  潮涌的渤海湾南岸,孕育了潍坊的海洋梦。驱车进入潍坊渔港,绵延14公里的海上疏港公路蔚为壮观,全新的渔港,撑起了海洋经济一片天。
  家住大家洼街道的渔民袁训丰,是地道的老渔民。据袁训丰介绍,他有一艘350马力的渔船,之前都是从羊口港出海,要多航行20海里、一个多小时。随着潍坊渔港的投用,现在一来一回能省下4000元的柴油。而且这里离市区近,海产品能直接运到市区,还能就地进行精深加工。
  这是去年8月31日开港运营的潍坊渔港带来的便利。这座可容纳大型远洋渔船全天候进出的新渔港,一举结束了潍坊无外海渔港的历史。
  潍坊渔港作为国家一级渔港、潍坊市首个外海渔港,主要建设潍坊中心渔港、龙威渔港、海恒威渔港、海渔产业园及运营中心等。目前,龙威渔港开港运营,具备了全天候进出渔船条件,可容纳450马力渔船进出港,中心渔港和海恒威渔港已开工建设,海渔产业园已完成规划设计。为解决渔民上岸,规划建设的北海渔民新村项目正全力推进。
  滨海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培泉介绍,渔港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规模、容量最大的现代化渔港之一,可停靠渔船万艘,到“十三五”末,潍坊渔港年吞吐能力将达到5000万吨。
  与渔港紧邻的就是潍坊港5万吨级码头沉箱预制现场,近20米高的沉箱陆续投放深海,20多艘绞吸船日夜赶工,码头作业区渐显雏形。去年是潍坊港建设不平凡的一年,一系列大动作、大建设,潍坊港的森达美港和山东高速港17个万吨级泊位、5万吨级航道正加快建设,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潍营”正式运营,潍坊港疏港公路开工建设,3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对外开放通过验收……更可喜的是,期待已久的潍坊港集团正式组建,集团的组建使“潍坊港”由规划概念转变为企业概念,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潍坊港长远建设发展问题,将全面提升潍坊港竞争力、知名度。潍坊渔港与潍坊港一体发展、双港驱动,到“十三五”末吞吐量可达3.5亿吨。
  新常态下的潍坊,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关键当口。产业结构如何调整,要素趋紧的困局如何突破,新增长点如何培育?透过滨海,答案再清晰不过:循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沿海经济带、蓝黄等国家战略,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动力。这正是滨海的定位和使命——引领潍坊转身向海,开启海洋经济全新脉动。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龙头。港口建设衔枚疾进,正映照出转身向海的急切和坚决。
  “万事俱备,只差港口。”中碳能源(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征宇时刻关注着潍坊港5万吨级泊位的建设。
  虽然离潍坊港只有10多公里,但中碳能源每年28万吨的出口产品都是运到烟台港出海。“潍坊港泊位小,4万吨以上的大船进不来。”王征宇说,5万吨级航道通航后,公司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1.8亿元。“一旦运输解决,立刻上三期项目。”
  有了港口,就有了产业。依托港口的带动作用,滨海海洋产业已蔚为大观。仅2014年以来,就有新和成30万吨蛋氨酸、中碳能源二期等176个大项目开工建设。到“十三五”末,滨海将形成海洋动力装备、海洋化工两个3000亿级产业,海洋能源、生物医药、海港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工业总产值到万亿级,产业结构将为之一新。
  嬗变绝非仅限于工业,而是整个经济结构和优势的再造。看一产,依托渔港,滨海正加紧“海上粮仓”建设,到2020年将建成全省渔业转型升级先行区,渔业总产值360亿元。看三产,潍坊港将由单一货运港向客货滚装、客运、旅游等综合性港口转变,滨海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50万人。而眼下,滨海正在申报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荷电膜效应 百余话语权项目纷至沓来
  去年10月15日,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扩散渗析碱分离膜经过反复试验和技术论证,取得成功,已完全具备工业化应用的各项条件,该科研技术的成功应用填补了国际空白。
  一张神奇的荷电膜,抢占世界新材料和海水淡化科技高地。“我们经过多年科研攻关的系列膜材料,让废料、污水变成资源,甚至成为‘效益发生器’,可以广泛用于化工、制药、冶炼、纺织等数十个工业领域以及海水淡化,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和我们洽谈联系,前景非常广阔。”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文玉兴奋地说。
  喜讯频传。近期,滨海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就联合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园达成合作意向。“世界眼光”向滨海“看齐”,德国大众汽车、德国赢创食品级新材料等100多个“话语权”的项目积极推进。
  滨海何以能吸引这些“国际话语权”项目纷至沓来?滨海区招商与项目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秀刚分析得明白:一方面,滨海有丰富的土地、港口等资源,但这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滨海业已形成的产业层级,能为高端项目聚集提供匹配的协同发展环境。
  瑞驰汽车系统有限公司入驻滨海不到两年,已稳居全国微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二名。同时还吸引着上下游企业争相聚集,产业完整链条正在形成。
  瑞驰如何能做到?因为有国际话语权。企业负责人张金磊介绍,他们把代工与核心技术研发结合,打破了代工企业始终处于“微笑曲
  线”底部的尴尬。瑞驰研发的技术都采用国际首创的平台化模式,所有车型、零部件的公用化率达90%以上,极大地降低了开发成本。近日,该企业与危地马拉签订新能源汽车供贸合同,首批产品开始陆续交付。
  滨海近年来形成了一个“铁律”:新上项目必须是在国际上领先、填补国内空白,即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项目,最低标准是国内一流。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控话语权。
  这种理念使滨海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制高点。潍柴重机、华创机器人、海纳水下机器人、鹤见红旗、新和成蛋氨酸、联兴科技、中碳能源等一批高端项目聚集滨海,撑起了海洋优势产业高地。
  新上项目要有话语权,传统项目要通过转型升级抢夺话语权。滨海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董广明介绍,对区内的化工等传统产业,鼓励加强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更新换代,实施了石化盐化一体化等62个技改和120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同时,引导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人才是支撑产业向高端发展的核心力量。抓住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机遇,滨海规划建设了21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打造全国应用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园区已入驻海洋科技大学为核心的各类高校、科技机构19家,在校生3万余人,到“十三五”末将聚集60家高校、科研机构,在校生30万人。

抽手与出手 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滨海区敢于创新求变,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营造良好的发展“小环境”,将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政府优势的发挥,最鲜明地体现在服务上。办理企业登记手续,原本要至少一周的时间,而新和成氨基酸项目只用了不到两天就全部完成。这样的速度让新和成山东基地总经理董小方连呼“想不到”。
  政府服务贵在便捷、高效。滨海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在国内率先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服务清单“三张清单”,去年又在潍坊率先实行企业登记“四证合一”审批模式,将原来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公章分别由相关部门审批办理,变为“一表申请、一门受理、一次审核、一证发放”,服务效率提高80%。
  市场优势的发挥,靠的是“放”。政府“抽手”,让市场主体更好地“出手”。滨海开发建设遵循的都是这一思路。
  “新常态下,要想有新跨越,必须有新动力、新模式、新机制。我们着力转型发展,创新开发建设机制,成立国有开发公司,对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实施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开发,最大限度提高优质资源的配置效率。”滨海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恒道说。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激活了一池春水。应运而生的潍坊滨海旅游集团,短短两年多时间固定资产就达到100亿,已形成集旅游地产、投融资、景区管理、酒店、餐饮、旅行社、文化娱乐、休闲渔业等多个行业开花的“旅游航母”。“我们成功举办了国际风筝冲浪赛、潍坊国际风筝大赛、世界城市旅游小姐中国赛区总决赛、潍坊马拉松赛等一系列活动,聚集了人气、打响了品牌,游客年接待量已突破150万人,呈几何倍数增长。”潍坊滨海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臧传奎介绍。
  位于科教创新区的潍坊体校新校区建设也是精彩一例。潍坊滨海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春雨介绍,该校区于2013年启动建设,计划投资7.76亿元,尚存在5亿多元的资金缺口,2014年初就陷入停滞。教育投资集团接手后,将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再将土地等资源装进公司,作为抵押进行融资,一下解决了难题。同时,校区配套设施、物业等也全由集团下属公司打理,体校可以“拎包办学”。目前,新校区已建成投用。
  “这就是以政策性投入为入口,通过融资建设形成经营性资产,以市场化方式还款为出口的开发式滚动发展。”秦春雨说,这种运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财政资金沉淀等问题,盘活了资产,增强了流动性,实现了融资、建设、经营、管理“四位一体”。
  风劲潮涌,百舸争流。新常态下的滨海,正朝着“产业层次最优、生态环境最好、人口密度最低、幸福指数最高的现代海洋新城”目标破浪前行。
       王勇钢 王志顺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