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讯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民生
 
标题导航
反腐让官员消沉?谬论
寿光两处办公院落将改为小学
证监会稽查执法2015年罚没54亿
因“最”罚20万
2016年0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最”罚20万
对小店公平吗□ 李明志



  说起糖炒栗子,浙江杭州的方林富炒货店是很多“吃货”的选择。年底炒货需求量大,本该是方师傅生意好、心情好的时候,可最近他非常烦恼,因为广告上的一个“最”字,他收到了20万元的罚单。原来,他店门口的招牌上印刷的是“杭州最优秀的炒货店”。
  (1月15日《南国早报》)
  按《广告法》第九条相关规定“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如有违反,将对广告主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从方师傅收到的罚单来看,20万元还只是“最低标准”,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无论幸与不幸,都不妨碍公众对《广告法》这项规定的审视,无论是技术角度,还是法理角度,现在来看这一条都显得有点“糙”。虽然立法的本意是为防止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但其对于现实执行复杂性的考量。比如说,在不同等级的媒体、不同类型的平台上投放广告,其影响有着云泥之别,若一概而论显然欠妥。从广告主身份的角度区分,卖糖炒栗子的小店主和餐饮巨头实力那是悬殊,“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罚标准,前者可能会倾其所有,导致处罚难以执行,而对后者来说,不过九牛一毛,甚至于“罚了再犯”都无所谓。对比之下,法律的威慑力也因此会大打折扣。
  对于这种不完美,须尽快予以完善方能不失公允。考虑处罚标准与“营业额”挂钩,显示调整的动态性,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思维方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