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明志
日前,河南郑州一老先生在路口拍打公交车门要强行上车,还大骂车长,被小孙女当场“教育”一番,并替爷爷给车长道歉,让车长感动得掉下眼泪。不少人为小姑娘点赞,某公益组织还奖励给她5000元正能量奖金。 (1月17日《法制晚报》) 明事理、有担当,小姑娘,好样的! 孙女替爷爷道歉,这不仅让车长感动,也足以令知晓这件事的公众感动。一句童音稚嫩却满是真诚的道歉,是天真的孩子对所有成人的一次简单却又深刻的提醒。 整件事情的原委再清楚不过:爷孙俩想要上车的地点既不是站点,又恰处路口,车长指示到前方不远的站点上车,既是出于工作纪律、交通安全的考虑,也是担心造成拥堵,并无任何不妥之处。对比之下,这位老先生的做法则实属无理取闹,着实上不得台面。 细细想来,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还有不少——孩子本来想在斑马线前等红灯,大人却拽着孩子硬闯;遇事稍不遂心,一些大人动辄骂骂咧咧,旁边的孩子却少吐脏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样的“黑白配”中,很多成年人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程度之所以输给了孩子,原因不在其他,因为孩子们单纯、敬畏规则,成年人则自以为聪明,对文明规则、道德底线缺乏应有的敬畏,更讲求“实惠”。 再进一步讲,每每触及这种引起“公愤”的事,指责老先生“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甚至用激烈的言辞辱骂、声讨,似乎也成了很多人的“标配”反应,所谓“不吐不快”。但骂完之后呢?说不定下次就瞬间成了另一起丑事中的主角。为了骂而骂,不是从事情本身去审视缘由,没有站在“有则改之”的角度去反躬自省,一味借数落他人去一泄内心私愤,又和老先生骂车长有何区别?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总有一些接触城市生活时间不长的人,他们需要时间来熟悉,旁观者何妨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再遇“不平之事”,每个人都尝试着从态度上做出改变,动辄“以暴制暴”,绝非文明的真义。 想想以前、念念以后,国民素质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在达成这一点的过程中,小姑娘的一句“对不起”,足够令人欣喜、充满希望,它所勃发的力量,远胜于一次次横加指责、舆论讨伐,如何呵护这颗文明、道德的种子,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责无旁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