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战寒潮
 
标题导航
致仕回乡建馆办学
2016年01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仕回乡建馆办学
  董思恭墓碑。



  董思恭致仕回家,将从云南带回来的松树、甘棠树苗种植在家乡,以明志并教化后人。他回乡不置田产,不建府第,而是建学馆、董氏先祠。他延请教书先生,需通过他的考试;他收学生,家中贫穷交不起学费者,一律免费。此后,寿光东南乡及第者甚多。董思恭寿高96岁,在他离世后,其品德、才学为乡里士民推崇敬重,崇祀于寿光文庙乡贤祠,为世人祭祀纪念。
松青棠白明志,养廉银修祠堂
  董思恭致仕回家,乡人纷纷到“宅里胡同”他的家中看望。董思恭让晚辈打开木箱,众人见里面全是树苗,好生奇怪。兵丁、差役原以为那沉甸甸的箱子里装是金银珠宝,很是不解:“老爷,我们从云南远涉千山万水,吃苦受累,带回这些树苗子有何用途?”董思恭笑说:“此种松树鲁北没有,从云南带回寿光老家,不远万里,是想移植在宅园和祖茔。松柏四季常青,顶天立地,不畏严寒酷暑、风雪冰霜;甘棠又名杜梨,是仁政之树,让董氏子孙,品如松柏,德若甘棠。我喜欢这两种树,过会儿把这些松树和甘棠载到祖茔,等建立祠堂时移至庙内,你们留下两棵甘棠栽在园内,让这些树在溎河扎根生长。”
  董思恭用寿光特产招待了兵丁、差役。他们没想到老爷有善心真心,对下人都如此看得起,差役说:“老爷,你是好人,寿光是圣地,条件比云南好多了,我真想在这伺候老爷终生。”
  董思恭回到故里后,没有广置田产,也没有建设府第。一家人住着青砖茅顶房屋,吃着粗茶淡饭。慕名来访者较多,外人走进溎河村,如不指点,就认不出哪是董思恭家,哪是村民住宅,与显秩30多年应该富苞苴、丰囊箧相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有族人力劝董翰林建设府第,多置办些粮田土地。董思恭说:“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贪爱钱物,谓之钱愚;好置田宅,谓之地癖。家贫出孝子,要让子孙们知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道理。东乡昌邑县令杨震曾说过: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厚重的吗?再说我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做这些置办家业的事情啊。”
设馆延师须考试,贫家子免费入学
  乾隆二十三年(1758)麦收前,董思恭在族长的支持下,学馆厢房开始挖槽,众乡民纷纷前来帮忙。不到半月,三间宽敞的大厢房建好。众人发现室内比较明亮,族长说:“翰林让把窗户门口加大,把墙体加厚,以保室内亮堂,冬暖夏凉。”
  董思恭利用房屋通风干燥的时机,延请教书先生,至勤至切。凡来学馆为师者,必须是对父母有孝心之人,聘用前须经过他的考试。学馆以招收溎河、杨家两村学生为主,贫穷交不起学费者一律免费,条件好者可捐款,载入行善录中,家中父母有乞讨者,还为其提供书费和文房四宝费用。
  董思恭服弟董思齐第一个受聘于学馆,并承诺少要工钱。《寿光市教育志》记载其“循循善诱,曲成后学”,育才于教。在董思恭的影响下,寿光东南乡在清朝前、中期,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科考及第者很多。仅溎河村清朝科考中试者就有91人,其中董氏12到14世科考中试者达55人之多。
  几年后,董思恭亲手移植的几棵甘棠树苗已长大长高,树冠如伞。春天花开,其瓣五出如梅,繁茂白花挂满枝头,洁白无瑕,芳香四溢;夏季浓荫遮日,翠绿如滴;秋风吹来,满树枝叶,姹紫嫣红,金斑万点,随风舞动,不时掉落几枚甘棠果儿为乡民、学生尝食;入冬叶落,甘棠在寒风飞雪中凛然屹立,遒劲嶙峋,古风犹存,越显风骨,正可谓其风姿神韵四季俱佳。
  董思恭在80岁大寿时,时任陕西按察使的刘墉,按其父刘统勋意,到寿光给董思恭祝寿,并赠送一副对联:白傅临堂传书远,紫花眉宇向人开。一品大员、宰相刘统勋去世后,要举行“留灵点主”的隆重葬礼。刘墉遵父临终遗言,没有请当地知府、县令或绅耆担任点主官,而是请董思恭承担了这个重责。
董氏先祠震乡里,青松碧水映先贤
  在寿光东南乡的古民居建筑中,溎河村“董氏先祠”可谓凤毛麟角,独树一帜。据称,祠堂前后两进,雕花亮阁,大小房屋10余间。正厅五间,“董氏先祠”匾额四个黑底蓝色大字为刘墉书写。庭院中甬路两旁植四株松树,甘棠等树木花卉点缀周边。门口外场地上树立四柱升斗旗杆,颇具气势。
  董思恭认为祭祀先祖,孝敬长辈,育化后代,要比为自己建设府第更为重要。鲁北三河董氏由于没有家庙,祭祀也无定所,自己蒙受皇恩,就把朝庭拨给建府第的银两,用在建董氏先祠上,自己和家人可以在祠堂的厢房居住。
  在规划祠堂的建筑规模、形式时,董思恭认为,《礼记》有言:“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董氏家庙要建得庄重威严,神圣肃穆,外观漂亮,结构坚固。建筑风格上要透出些许灵动,让人看了生出亲切之感来。通过祠堂可增强族众的荣誉感、凝聚力,彰显宗族地位,光宗耀祖,启迪后生。
  董氏先祠占地两亩稍多,依据河图原理,设计成南北长48米,东西宽30米的矩形状。在溎河族人和匠师的齐心努力下,历时近一年半,一座宏伟壮观的董氏先祠终于竣工了。家庙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是以从三品官员董思恭的名义,依照寿光文庙建筑格式修建,整体布局顺地势前低后高,大门在院子东南方向,建成棂星门样式,使整座家庙显得主次分明、气势非凡;外墙采用青砖垒砌。整座建筑古朴沉稳,构造精美,声名响震周围县乡。
  五间正厅有四根明柱,房檐四角各有凤凰明眸相望,活灵活现。另有四条生动逼真的卧龙雕塑于房顶四侧,须发可见,惟妙惟肖。卧龙眼前,六只栩栩如生的小狗静静坐侍。作为家庙上的饰物小狗,张口的表示已有功名,没有张口的则表示没有功名。
  宗祠甬道两旁植松树四株,董思恭定名为“忠孝仁义”。意思是把“忠孝一致”“仁义合一”作为指导村人行动的准则。忠孝,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仁义,好让不争,见得思义。甘棠树无规则散落栽植园内,点缀其间,丁香树、紫藤萝、石榴树、绿竹、月季等植于墙边,增加园内生机灵气,以彰显其仁政姿态。董思恭以传统的儒家思想,达到教育族人的目的。
  本期图片由董敬斋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