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南省衡阳市连环杀人案引发媒体关注,凶手聂露勇很快落网,竟是一个农村少年。虽然命案告破,但有一个问题不禁让人反思。相关专家表示,关键时期应该给予孩子关键的教育,不当的家庭教育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性格缺陷。 惨案背后是家庭教育失败 起初不相信儿子会杀人的父亲聂东林说:“我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他,却成为他最恨的人。”聂东林话里透露着辛酸。儿子出事后,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但没有结果。 记者梳理聂露勇的人生轨迹发现:他曾习武多年,恨父亲强制让其当兵,还责怪父亲疼爱姐姐,他有钱就“失踪”,与父亲不和。 “父亲的爱表现在哪里呢?”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潍坊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刘艳菊看到这则新闻后非常震惊。“孩子12岁时就把他送到武校,这个阶段正是孩子青春期的开始,他的心理是孤独的、敏感的,需要有亲人沟通、陪伴以及情感的寄托,可父亲一年只去看他一次,只是强调没有缺孩子钱,但是父亲的爱和沟通应该是匮乏的。” 刘艳菊表示,父亲在聂露勇价值观和人生方向定位的关键时期硬逼他去当兵,忽视了儿子的心理,而部队环境的特殊性并不允许他有很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内心的压抑苦闷可想而知,当身体不舒服时,他更感到孤独。长此以往,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自暴自弃。在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聂露勇自卑、不愿意交流、脾气暴躁的性格已经出现了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中,母亲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聂露勇的母亲也没有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总而言之,农村少年变杀人嫌犯,背后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放纵型溺爱后果非常严重 眼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十分高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思想,造成亲子关系淡漠,孩子情感缺失。 案件中聂东林声称把最好的一切给了孩子,这难道就是最好的爱吗?潍坊市妇女儿童援助热线特邀专家、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于滢泉表示:“溺爱不是爱,家长可以给孩子爱,但不要把家长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于滢泉表示,溺爱分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就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自我的延伸,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导致孩子胆小怕事、缺乏主见、丧失自己,但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尊重父母和他人,也会遵从法律和社会道德。而放纵型溺爱后果非常严重,这样的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有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轻视他人,无视法律。“放纵型溺爱下的孩子缺乏同情心,一旦离开父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还会出现严重自卑心理,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于滢泉说,这样的父母会尝到放纵型溺爱带来的恶果。 要给孩子空间 于滢泉指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也想给他们最好的爱,但是爱孩子也要讲究方式,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缺乏原则性的爱只会害了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孩子就应听自己的,一旦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指责训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更加自卑和消极。”刘艳菊表示,家长首先应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于滢泉还建议,家长应尝试放下身段成为孩子的朋友。当孩子出现困难时,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家长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适当的约束,宽中有严,做好榜样,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本报记者 刘江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