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寿臣被厉文礼部第七总队长王春和收编后,成为韩十团团长。他聘请知名人士张竹坡做部队要职,带领队伍打土匪,除恶霸,袭日寇,与八路军共同抗日,也是条硬汉子。 被收编当上十团团长,私下保护进步人士 日寇侵入山东后,韩寿臣的队伍被厉文礼部第七总队队长王春和收编,韩寿臣任第二大队队长。游击队改为保安团后,韩寿臣为安丘县保安第十团第二营营长。不久,王春和病死,韩寿臣升为十团团长,第二营营长由其堂弟韩剑武担任。他所属的团被人称为“韩十团”。 虽然是个“草头王”,但是韩寿臣仰慕有学识的人,他特别看重安丘县教育界知名人士、邻村西韩吉村的张竹坡,聘他为团政训处主任。张竹坡思想激进,公开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抨击国民党的黑暗腐败与祸国殃民政策,引得许多热血青年加入了韩十团。韩十团曾多次袭击日寇和汉奸,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敌人手里要钱要枪要子弹,壮大自己的力量。 1939年三四月间,厉文礼率部驻扎在安丘西南山区罗圈崖一带。由于厉部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斗争严重,加之韩寿臣不是厉文礼的嫡系,因而处处受到厉文礼及特务团团长胡鼎三的排挤和打击。厉文礼为了削弱韩寿臣的势力,将其部队调得七零八落,驻防的村子都相距很远。 为加强对韩十团内部党的领导,中共安丘县委根据鲁中区党委的指示,以十团政训处主任张竹坡为掩护,派张俊千等十几名共产党员先后进入韩十团,向广大士兵宣传中共抗日救国主张,宣传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他们陆续在韩十团发展了40多名党员,并于1939年5月秘密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扩大了党在韩十团的影响。韩寿臣与八路军的联系密切,保护过许多进步人士。
以招安为名设下陷阱,夏坡村枪杀“黑头子” “黑头子”是安丘大盛镇大官庄村人,叫张韵善,十多岁就当了土匪。1938年,他在高崖、蒋峪一带活动。有一次,他在蒋峪村附近的公路上劫持了一辆日商汽车,一下子轰动了安丘、临朐交界的广大村庄。 不久,他打着抗日的旗号组成匪帮,自称“黑司令”,网罗土匪扩充势力,向方圆十几里内的财主下条子要钱、要枪,让村民在要道隘口修碉堡。他手下有100多人,90多条枪,另有马匹、自行车若干,相当有势力。在安丘与临朐接壤地带,无论是地主乡绅还是平民百姓,对“黑头子”无不恨之入骨。大家纷纷向县政府和韩寿臣处投书控告。 县长李瀛仙与韩寿臣密谋对策,决定以招安为名,让“黑头子”到位于夏坡村的县府大院接受改编,借机将他除掉。 收到李瀛仙的邀请,“黑头子”考虑再三,多带了些兵,来到了夏坡村。 在县府大院,因为有卫兵左右不离“黑头子”,李瀛仙始终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饭后,李瀛仙说领他去见住在同村的韩十团团长韩寿臣。 他们一行人到了团部门外,韩寿臣的部下约“黑头子”的卫兵到副官处休息,“黑头子”身边只剩下了两名卫兵。 当“黑头子”走进大门过道时,韩寿臣出来迎接,两人握手寒暄时,按计划,提前埋伏在团部传达室的韩寿臣的部下持枪射向“黑头子”,“黑头子”腹部中弹,忍痛拔出摞筒手枪指向韩寿臣,眼疾手快的韩寿臣一把抓住他的手,顺势将他摔倒在地,缴获了他的手枪。另一支马牌手枪也被李瀛仙的随从缴去。此时,“黑头子”已经倒在了血泊里,其他随从有的被当场击毙,有的被俘虏,有的逃跑,回去报信。等县政府和韩寿臣的队伍前去搜捕残匪时,匪徒们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驻守前崮山沟村 白芬子集夺机枪 在安丘民间,还广泛流传着韩十团智夺日军歪把子机枪的故事。 那是1942年,韩十团驻扎在今辉渠镇前崮山沟村,三个营部和9个连部分别驻守在留山周边的村子里,特务连随团部驻扎。农历五月初六,韩寿臣安排其亲信、十团特务连连长马玉成与周焕臣、刘廷文、马洪德、李京月、韩相山等18人,各带20响盒子枪,化装成赶集的百姓。上午9时许,他们在大集北端伏击了从白石岭据点去安丘城汇报军情的一队日伪军,当场击毙日伪军各一名,夺得日本造歪把子机枪一挺,子弹200多发。 安丘城日军闻讯后,气急败坏,赶紧派日伪军乘车追击,试图夺回歪把子机枪。 第二天早上,日伪军占据了黑峪子西北山。此时,韩十团也严阵以待:在留山北麓,特务连把守黑峪子东门外,9连把守黑峪子西南旺,10连占据小黑峪子西南高地,等待日伪军的到来。 在东旧庙村前,鬼子的小钢炮一字摆开。天刚亮,炮弹就开始飞向留山山旺。黑峪子村有一刘姓姑娘被日军流弹皮击伤,两个未逃走的青年刘廷相、葛金銮,惨遭进村的日伪军毒打,刘廷相当日离世。 在与鬼子交火的过程中,这挺刚刚抢来的歪把子机枪还真派上了用场。鬼子从机枪声里判断出歪把子机枪的位置,就拼全力攻击,情况相当危急。韩寿臣一看情况不好,就脱掉上衣,光着臂膀,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硬是打退了日伪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后来,日伪军在汉奸的引领和配合下,偷袭厉部留山驻军,留山上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秀云观被日本鬼子焚毁。 还有一次,韩寿臣派传令兵周凤官等化装成农民,到黄旗堡将一日商经理的爱女掳到韩十团团部做人质,迫使该资本家拿出1200套棉衣的折款,将其女儿赎回。此事既解决了部队的棉衣问题,又给了日寇沉重的一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