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韩寿臣的影响下,他的家人都本本分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从来没有向组织伸过手。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韩寿臣的亲属及其后人,经常把温暖送到他们家中。 善良豪爽,分钱分物资助村民 韩寿臣胸怀豁达,为人善良豪爽,处事秉公果断。虽然他一生走过很多弯路,但他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相信共产党;他是具有抗御外侮、挽救民族危亡精神的。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韩寿臣行善的故事。 韩寿臣刚担任十团团长时,有一年春天,他骑马回家探亲,在周家沙埠村遇到董绪村的一位妇女正领着孩子沿街乞讨。他叹了口气,下马对那位妇女说:“拖着孩子在外面要饭,受罪啊!”说着,将身上每个口袋里的钱都掏了出来,递给那位妇女,并写了一张字条递给她,说:“回去告诉你丈夫,叫他有空拿着这张字条,到我的队伍上挑些粮食来吃。”那位妇女千恩万谢。后来,她全家就靠丈夫去队伍上挑的粮食度过了春荒。以后,那家人逢人就说韩团长的好。 还有一次,韩寿臣见本村一位姓韩的妇女在碾盘上碾压花生皮,就问她碾来干什么用。“碾来吃。”那妇女唉声叹气地说。 韩寿臣反问道:“这花生皮怎么能吃?” 那妇女道:“是呀,可别没吃的,实在是没办法!” 之后,韩寿臣吩咐家人经常接济她。 当年,韩寿臣带领队伍从鬼子那儿抢来的钱物,除了解决部队急需外,也分给当地贫苦百姓。 教育后辈,多学知识为国出力 1943年冬,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在安丘地方上连续办起八处分校,其中第五分校是初中部,有三个班,师生近200人,学校设在北小沟村。当时,各分校经费独立解决,多借助地方上各部队的给养。分校的组织建立,多是由几个人发起,由地方部队承担经费开支,再向有关当局立案,排好顺序“第×分校”,然后聘请教师借校舍开学。第五分校就是靠韩寿臣的支持才得以维持。他还支持过其他多处中小学建校,目的是为国家多培养人才。 韩寿臣对后辈的思想、生活和学习都严加要求,任何时候都不准他们搞特殊。 在学习文化方面,韩寿臣经常对他们讲:“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文化,学技术,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为百姓多造福。”韩寿臣除了督促他的子侄努力学习进步外,还曾帮助过村中很多青年读书。 韩寿臣不但从经济上支持后辈学习,还经常从思想上教育和鞭策他们。“文革”期间,韩寿臣受到冲击,有些不怀好意的人也拿韩寿臣说事,借此攻击其侄子韩训诰。侄子就写信向叔父陈述苦闷。 韩寿臣写给韩训诰的信中,有如下文字: 至于我的历史与你关系不大。第一,叔侄不是直系血统关系。第二,我在山东抗日,你在安徽读书,彼此不见面。那时敌占区与大后方也不能通信。第三,济南解放后我就南下了,你又在济南做事。我们近三十年见面的时候很少,这样只有亲属之名,而无亲属之实。投机分子想借运动来整你是没有道理的,到头来他们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要独立思考,只说明真实情况就行了…… ……所以我也不需要给领导找麻烦,而且现在也不是谁证明谁的时候。最盼望你的是多看有关运动的文章,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勇敢地投入这一运动,把自己锻炼成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一封封来信,一句句真挚的话语,给了侄子莫大的鼓舞,他挺直腰杆,经受住了运动的洗礼,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成了社会的有用之人。 韩寿臣的谆谆教导,时刻鞭策着孩子们。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做着贡献。 ◎相关链接 在家乡的后代 韩寿臣家在安丘韩家王封村是个大家庭,他和四弟韩鹤林常年在外面闯荡,家里则由三弟韩鹤升负责料理。 据韩训华讲,三叔韩鹤升特别能干,将辛苦挣得的钱购置了一些地。他勤俭持家,平时家中来了客人,炒菜招待时会放入一点儿肉。等客人走后,三叔会再把肉挑选出来,准备下次来客炒菜时用…… 解放后,农村进行阶级成分划分,韩家因种植的土地超过当时人均占有数,被村里划成“地主”。因为家庭成分不好,韩训华当兵的梦想一直没有实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时,这个家庭竟然是军人家属和地主成分的双面家庭:家门口还挂着上级政府颁发的“光荣人家”的牌子,又受到当地政府和一些贫农社员的冷落。 直到1968年底,韩训华才动身去杭州探望多年未见的父亲。在杭州住了几天,因挂念家中的母亲,韩训华告诉父亲说想回家。韩寿臣对他说:“如果你不想走,我也不撵你,一切没有问题;如果你想回就回去,我也不拦你,在家好好干活,好好孝敬你娘,她也不容易,有困难就说……”最终,韩训华还是回到了韩家王封村。 1977年,是韩训华终生难忘的一年。上级党委和政府给他家落实了政策,摘除了韩家的“地主”帽子,韩训华一家也变成了普通的老百姓,再不受村民冷落了。韩训华生有两个儿子,如今他们也都有了儿子。按照传统的说法,韩寿臣家的香火在老家韩家王封村延续着。 本文参考安丘市政协有关文史资料及安丘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相关资料 本期图片由刘春山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