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才被易名)。在这里,我们以立春为题,向您恭贺新春! 古人以元亨利贞对应春夏秋冬四季。元为首,为始,对应春。以农历算,立春常在正月。立春是正月节。春立之时,冰雪还在,可是,不待冰消雪化,春就绿了柳色,动了水纹了。所以春者,蠢也。蠢蠢欲动。万物复苏,生命重新开始了。 春天称做苍天。苍是青草的颜色,青深苍浅。春天阳气始发,色苍苍。韩愈先生说,学如春之小草,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那小草就应该是“苍”色,猛一看看不出来,可是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唔,好大一片了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有人说正月就是寓意开启新的征程。 此篇,让我们一起回归传统,细数立春民俗文化。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迎春事先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咬春】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咬春”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过去“咬春”就是买个萝卜来吃,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现在“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立春还有吃“五辛盘”风俗,它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打春】 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现在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立春日,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 【立春三候】 候的概念,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东风解冻,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由此“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 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 鱼陟负冰,立春最后五日“鱼陟负冰”,陟是升的意思,鱼因为水底气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 “终于等到你,传说中的猴年马月,感觉等了很久的事就要实现了”。以往,人们觉得遥不可及的事儿,总爱以“猴年马月”来形容事情遥遥无期。不过,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就是真正的“猴年马月”。 据悉,根据农历干支,每12年就会出现传说中的“猴年马月”,比如2004年(农历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从6月18日开始直至7月16日是农历五月,也就是庚午月,正好是“猴年”里的“马月”。通常所说的属相,即是以十二生肖纪年。古代,祖先还创造了运用十二生肖纪月,每年农历正月到腊月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阴历正月,冰天雪地,很少有动物活动,惟有老虎出没山林觅食,所以人们把正月定为“虎月”;阴历二月为“兔月”;三月叫“龙月”……以此类推,因此农历五月就是“马月”。按照这种算法,2016年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即将迎来“猴年马月”。 本报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