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潍坊人从来不说“立春”,而是说“打春”,“打春”二字多好,比“立春”更具力度,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了。正月,不叫正月,而叫“征月”,其缘故有的说是关于秦王赢政的,有的说寓意开启新征程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与历史,这种不会逆转的记忆,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衍生出了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 祈福看戏逛庙会 大年初一,无论是佛教道教,所有的庙宇都要开门迎客。在潍县,最隆重的那得数城隍庙与绿瓦阁庙会。清乾隆年间,郑燮在城隍庙建起了潍县首座大戏台。过年期间,各大绅士争相邀请戏班,一场接一场,好戏连台。老百姓趁过年之际,一是拜神,城隍乃一城之神,爱我城垣,虔诚祈祷,保佑苍生;二是为了过过戏瘾,亦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商家路边摆摊,鳞次栉比,什么糖稀、嘎巴人、水咕嘟、咕当子、刀枪剑戟等木玩具以及各种吃食零嘴,不胜枚举。庙会上鼓乐齐鸣,场面火爆。 绿瓦阁俗称鱼店阁子,初一拂晓,逛庙会的人就把庙前庙后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众人逛绿瓦阁一是祭拜关帝爷,二是为了看山塑。山塑是根据关羽生平创作的泥塑群雕,人高尺余,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斩华雄、屯土山、失徐州、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彰显了潍县民间艺术家精湛的技艺,藉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庙会衍生了老潍坊独有的歇后语“看山塑”,来形容人多拥挤的现象。
惊天动地爆仗市 放爆仗,是春节最强烈的节日符号。老潍坊的爆仗市,论规模、论质量、论气氛,闻名齐鲁大地。进了腊月门,沙滩北部多出的那个集市,就是爆仗市。爆仗,即爆竹,含鞭、牛爆仗、两响、泥垛子、钻天猴、滴滴金以及焰火一类。老潍坊有十几个村子是专门生产爆仗的,最著名的是则尔庄与葛家村。站在河堤上望去,集市长二三百米,烟雾缭绕,人头攒动,有大车、地排车、小推车,各种车辆载着满满的爆竹,用棉被盖着。货主站在车上,高举着几支鞭炮,声嘶力竭地喊:“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个中个的震天雷,又点上了……”一阵烟雾,一串炸响,火光闪烁,震耳欲聋。想买的人自然去买,但孩子们多是去听响看热闹,等放完爆仗,飞跑过去抢纸屑中那些没有爆炸的爆仗,再去“二次点燃”,享受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愉悦。 爆仗市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商贩间互不服气,用放爆仗来争强斗胜,一支高过一支,一声高过一声,卖鞭人的嗓子几乎全部是嘶哑。“卖不了,放的少,又点上了……”热闹中,一穿棉袍子的卖鞭人袍子着火了,干脆脱下扔了,赤膊上阵,寒风中彰显山东大汉的凛然,过瘾!年味十足。 万众狂欢耍龙灯 老潍坊春节狂欢内容丰富多彩,有唱京戏的、唱潍县梆子的、耍马戏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打拳卖艺的等,但这些活动多是付钱的。人们更多期待的是观看免费的耍龙灯。龙灯是夜间群众性娱乐活动的统称,因为夜间必须用“灯”的形式演出,其中唯有耍大龙的最壮观。 潍县的龙灯历史久远,在江北地区独树一帜。龙灯由十人左右组成,龙头足有百八十斤重,舞者光着膀子,二十几米长的龙灯随着锣鼓点,上下翻舞,伴有火焰与烟雾喷出,如腾云驾雾,出神入化,场面极其壮观。 期间,有各式各样的花灯打前奏。云灯、蝶灯、花瓶灯鱼贯出场,边表演边唱《茉莉花》、《铺地锦》等曲子。除了八对云灯、八对蝴蝶灯、八对花瓶灯外,还有四大帅(鱼鳖虾蟹)、小四大帅(儿童饰)、蛤蜊仙、白蛇、青蛇、千尺带蟒、南极仙翁及狮子、旱船、车子灯、毛驴灯、锢炉子匠(高跷)等,用笙、管、笛、箫等伴奏,并伴有歌声。曲调则是潍县盛行的民间小调“鸳鸯扣”“四大景”“下四川”“四季相思”等。云灯穿梭起舞,歌声悦耳动听,广大民众乐此不疲。 文/于家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