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景芝酒名扬,长辈贪杯我闻香。”臧克家这句经典话语道出了他与景芝的特殊情怀,更勾起了无数酒友与景芝酒的不解之缘。 父亲喜欢喝酒,小时候最常听到的就是景芝白乾酒。记得小时候,父亲喝点酒后就喜欢抱我,那酒味直往鼻孔里钻,时间长了竟习惯这酒味了。长大一些后,家里来了客人我便主动承担起倒酒的任务。自然老爸也是喝得畅快,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那时的景芝白乾酒是个白色的玻璃瓶装,黄色的标签,瓶子上的‘乾’字还认不好。而现在,景芝酒品种齐全,包装也更加精美了。 景芝地处昌潍平原腹地,东临潍水,西濒浯河,水质甘冽清澈,四季气候宜人,这无疑为酿酒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景芝酒醇厚甘美的缘由之一。在这五十年中,景芝酒由香飘邻里四方升华到畅销全国各地,甚至飘洋过海至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春节将至,常年在外漂泊的人就要回家了,回家给父母选礼物着实需要费点心思。最好的礼物应该是买到他们心里去,对于喜欢喝酒的父亲来说,景芝酒是最好的选择。 本报记者 王叶妮 辉渠小米回味悠长 小时候盼过年,因为过年总能收到大大的红包,然后钻进小卖铺来一次“狂购”。随着个子越长越高,年龄越来越大,红包越来越少,但是依旧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家里总有数不清的好吃的,炸鸡、炸鱼,炸藕合……爱吃肉的我一到过年就刹不住嘴,年夜饭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停不下来的饱嗝。 小米养人。年初一那天,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妈妈总要为我熬上一碗香醇的小米粥,暖暖的小米粥入肚回味悠长。“辉渠小米”的字样依旧深深地刻在脑海。 辉渠小米产自安丘市辉渠镇,以李家沟为中心,石灰尧子村以西,范家庄子村以东,赵家沟村以北,石家峪村以南,辖28个自然村。听安丘的姑姑说,它们多数种在海拔330米至380米的山上梯田内,那里的土壤有机质丰富,光照充足,旱田春播,无法浇水,不施化肥,多用农家肥,完全依靠自然条件生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该地所产的小米粒小、米黄、性粘味香、营养丰富。辉渠小米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当地口碑相传,一步步被大家所认可。 辉渠小米中的望海山小米于2009年12月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每次去姑姑家,她总要给我解说一番,然后以此为由让我多喝几碗小米粥。 每到过年,姑姑家里总是储备好一箱又一箱的辉渠小米,客人到家中看望,酒饱饭足离开之际,姑姑便拿出一箱特色的辉渠小米让客人带走,经济实用又不失体面。 本报记者 李早花
花生吃出健康长寿 转眼又到年关,漂泊在外的人开始一天天计算着回家的日子,守在家中的人开始盘算着置办年货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年。说起置办年货,对昌乐人来说,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拥有“长生果”“落地参”之美誉的花生。 拥有着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十几万亩黄土地下藏着的这些白花花圆滚滚的胖花生养育了不少人。尤其是在这座县城的红河镇,作为花生加工的特色镇,建有国家级花生标准化示范区,花生美誉人人皆知。以它为支撑,小小的村庄供着一个个娃考上了大学成了家;以它为支撑,昌乐这座县城的年味有了独特的风韵。 从除夕前的十多天开始,村里负责炒花生的人开始忙碌起来,迎来一拨又一拨的客人,村民带着自家的花生,排着队聊着天堆着满脸的笑容等待特色年货的出炉。和瓜子、糖块不同,花生是他们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备一些五香味、奶油味等多种口味的花生,美味无比。 时光荏苒,小时候我偷吃花生的场景现在想来还有些忍俊不禁。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太多的零食,身上也没有零花钱,过年之前炒好的花生无疑是不用花钱便可以吃到的美食。那时候我总是偷偷地把口袋里装满鼓鼓的花生,怀着丝丝的不安和兴奋跑出去和小伙伴享受花生的美味。好东西,分着吃的时候格外香。 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象征着青春不朽的生命,拥有多子多福的寓意。年关之际,朴实的村民们会额外多炒一些,送给在城里居住的亲朋好友,让那些拥有花生情结的人不至于在除夕夜少了花生的陪伴。有盘花生,才有年味;有盘花生,年才算完整;有盘花生,新的一年家人健康长寿,如意平安。 本报记者 李早花 虾酱载着浓浓乡愁 年关临近,又可以和家人团聚了。一想到回到家就可以吃到母亲做的虾酱炒鸡蛋了,心中更加期待春节的到来。 虾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滨海特产,拥有地地道道的传统制作工艺,它是用小虾加入盐,经发酵磨成粘稠状后做成的酱食品。采用古老传统方法腌制而成的虾酱,以其口味独特、工艺讲究、咸而不涩、鲜而不淡的优良品质,深受吃货的青睐,是值得潍坊人骄傲的地方特产。 在过去,对于常年见不到腥味的人来说,虾酱由于保存时间长,成为很多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之一。平日里食用的虾酱,都是与菜叶、葱花等一起煎炒,或者将虾酱作为一种调味品进行烹饪。以前每逢过节,许多人家都会奢侈一把,用鸡蛋炒虾酱,端上桌的那一刻,孩子们便开始争抢,还会互相“举报”谁夹得太多,因为有虾酱,每人能多吃一两个馒头。 现如今,远离家乡的人,想起老家的虾酱,依旧回味无穷。在寒冷的冬日里围着火炉,手捧一碗热粥,外加一块玉米饼,用筷子蘸一下锅中炖着的鸡蛋虾酱,夹上一点葱花或菜叶,满屋子香气袅绕不绝,迫不及待地送入嘴里细细品味,一口饼、一口粥,妙不可言。 虾酱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浓浓乡愁,漂泊在外,最让游子惦记的,就是虾酱的滋味。 本报记者 张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