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乾隆《河间县志》关于刘果的记载。 |
|
|
|
清爱堂刘氏自刘必显开启清廉爱民家风,其后裔俱以清廉闻于后世,尤以刘必显的次子刘果、三子刘棨兄弟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曾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誉。清代二百多年间,清爱堂刘家走出了上百位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秉承先祖遗风,以一个个“刘青天”的光辉形象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河间百姓有口皆碑,康熙私访褒奖刘果 刘必显次子刘果(1627—1699),字毅卿,一字木斋,晚号樵云老人,康熙进士,官至江南提学道。 据记载,刘果幼时愚钝,6岁就学家塾,授以书不能读,惟昏昏思睡。一日,有道士至门,“执手孰视,口若有所属”,此后“日诵数百言终身不忘”。十岁应童子试,文甚奇。刘果长于文学,又富有武略。史称“神仪岸异,疏目美髯,人以髯仲呼之”,“有勇力,时值天下大乱,开弓射贼,发必应弦”。明末,刘果随父南迁金陵,清朝定鼎后回归故里,“家徒四壁,蓬蒿没人”,刘果“略无一顾”,发奋读书。 清顺治十五年(1658)考中进士,康熙三年(1664)出任山西太原府推官,刘果执法“时存矜慎,谳牍山积,皆目阅手批……狱无淹滞”。又捐修文庙,兴办义学,平息太原、榆次两县百姓引汾水溉田争讼。有富人某讼产,先馈黄金五百,造一黄鼠赠与刘果,刘果坚决不受,百姓谣曰:“死黄鼠瞒不了活青天。” 康熙六年(1667)奉裁推官,次年补授直隶河间县知县。《河间县志》载,在任“才识赡颖,案牍罔滞,招集流亡,家立尸祝”。康熙九年(1670),康熙出巡畿辅,单骑微服至河间,问一老人河间知县贤否?老人答:“我生七十年,从未见贤如刘令者”。康熙所至“辄集父老问之”,都说“无如河间刘令”。康熙即日驻跸吕公堡召见刘果,命骑马随从,问历俸、河间徭粮条目,刘果奏对侃侃皆当上意,从行十余里,命回县办事。康熙回京后,谕吏部云:“朕田猎畿南,访知河间知县清廉爱民,才具优长,着从优议叙”。遂擢刑部江南司主事,参修《大清律》,甚受刑部尚书艾南芜倚重。康熙十二年(1673)出任九江关监督,次年升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康熙十五年(1676)升刑部浙江司郎中。 康熙十七年(1678),擢江南按察司佥事、提督江南学政。江南为人文渊薮,刘果“力挽狂澜,拔幽滞于前茅,置时髦于末第,而江南人文渐有起色”。因丁母忧回籍,服除后,精心侍奉老父,未再出仕。康熙三十八年(1699)八月初五日卒,安丘名士张贞为其撰墓碑铭。 刘棨宁羌发展民生,康熙御赐“清爱堂” 刘必显三子刘棨(1657—1718),字弢子,号青岑,康熙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清史稿》有传。 刘棨少时聪颖,15岁时,著名文士德州田雯见其文章,甚为欣赏。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出任湖南长沙知县,“居官廉惠,见义奋发,尤善应变”。总督吴典以循良举荐,授陕西宁羌州知州。时值灾荒,刘棨请上司批准将邻县储粮借给百姓,并动员百姓自运,规定自运一斗粮者付给三升作报酬。不到10天,运回粮食三千石。上司亦效此法救济其他县。上司又派刘棨赈济洋县,他先亲自沿江踏勘路线,再按人定量发粮,不几日全部运完。他对洋县县令说,此粮是借贷的官粮,倘若百姓不能偿还,咱们俩当替百姓偿还。到了秋后,洋县百姓自动如数还清粮食。宁羌地瘠民贫,刘棨“为均田赋,完逋赋,补栈道,修旅社,安辑招徕,期年而庐舍萃集”。百姓感念,“呼为刘父,每饭祀之”。宁羌多槲树,宜养山蚕,刘棨便派人回乡购蚕种,请人传授养蚕织绸技艺,宁羌百姓受其利,将织成的丝绸称为“刘公绸”。 康熙四十年(1701)擢甘肃宁夏西路同知,未及赴任,丁母忧回籍。服阕后,补长沙府同知。康熙四十三年(1704)奉旨入京引见,试文艺于乾清门,即日授山西平阳府知府。时值地震之后,平阳满目疮痍,刘棨用心周济抚恤,岁欠煮粥赈饥,修葺文庙,整理乐器,重建鼓楼,年终预给兵饷,延请孔尚任主修《平阳府志》。康熙四十八年(1709),下诏举荐天下贤能,以知府被举荐者惟刘棨与陈鹏年二人。 康熙四十九年(1710),擢天津道副使,迎驾淀津,诏许从官恭瞻,康熙皇帝亲洒宸翰,刘棨趁机奏其兄刘果任河间知县时曾受到清廉爱民的褒奖,乞赐清爱堂额,康熙遂书“清爱堂”相赐,清爱堂从此成为刘家的堂号。 康熙五十一年(1712)刘棨升江西按察使,次年升四川布政使。时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正值川陕用兵,刘棨“外足兵饷,内抒民困”。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询问九卿,本朝清介大臣数人,求可与伦比者,九卿举荐四人,刘棨为其一。康熙驾幸汤泉,又以刘棨事迹告谕从臣,恰逢湖南巡抚缺,廷臣举荐刘棨,康熙以为“四川用兵之际,刘棨办理粮饷不可移动”。康熙五十七年(1718)刘棨因筹划兵备致疾而卒。 ◎相关链接 刘氏其他廉吏 刘埘,字敬庵,号西岩,刘棨之孙,兄弟七人,有四人中举,父子五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初授福建丙洲场盐课司大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甘肃成县知县。史载,时值荒年,上司命将县衙官仓储存的粮食借给百姓,很多百姓家贫,到期不能偿还,刘埘毅然替百姓偿还。后因劳致疾,卒于馆舍,囊无余钱,家人贫困不能归葬,布政使资助得以归葬故里。其堂弟刘墉曾作《忆敬庵十兄》诗怀念。 刘埴,字工陶,号梧川,刘棨侄孙,乾隆三年(1738)中式顺天乡试举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出任江西弋阳知县。同治《弋阳县志》载:“重士爱民,安静不扰,地方享无事之福。”乾隆二十七年(1762)调任上饶知县,在任听断详审,平反冤狱,人比之明代能吏况钟。清修《江西通志》载:“性刚正,遇大利病、大冤狱往往与上官争之,必得当而后已。”因堂弟刘墉任江西盐道回避,改任安徽定远知县。离任时,有人送以财物,刘埴坚辞不受。后升通政司经历,以病归里而卒。 刘畇,字信南,刘棨之孙,工诗文,乾隆四十一年(1776)献诗赋,诏试一等。历任广西凌云县丞、奉议州州判。素以宽厚待人,人皆呼为老佛。其在广西为官时,竟至典衣度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