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海岱高门清爱堂刘氏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我们的节日·春节
 
标题导航
文章誉海岱,艺苑多俊才
2016年02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章誉海岱,艺苑多俊才
  《清爱堂石刻》。



  清爱堂刘氏不仅是著名的科甲望族,亦是文化世家,自六世祖刘必显开始皆有诗文传世。徐世昌编纂的《晚晴簃诗汇》收录刘家11位诗人,清末刘氏后人刘延圻编纂《东武刘氏诗荟》,收录刘家72人诗作千余首。清爱堂刘氏培养了众多诗人、词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和藏书家。
刘墉:以书法位列清四大家,誉满天下
  乾隆十六年(1751),刘墉参加殿试,其文章和书法甚为优异,主考官列其卷为第一,乾隆皇帝改为第五,遂中二甲第二名进士,与状元失之交臂。刘墉虽然未能高中状元,但他的书法却让诸多状元也望尘莫及。
  史载,刘墉博通经史百家,然政治文章为其书名所掩。他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曾自评:“诗第一,题跋次之,书又次之。”特别是其书法别具一格,早年学赵孟頫,后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自成一家,名盛一时,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称为清四大家。嘉庆皇帝曾命刘镮之整理伯父刘墉墨迹,摹勒刻石,名《清爱堂石刻》刊行于世。
  刘墉的书法,墨色浓郁古雅,骨力刚劲,有“浓墨宰相”之美誉。他书法艺术曾经数度变化,年轻时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到晚年则趋于平淡。刘墉擅长楷书、行书,喜用硬笔短毫,小楷肥而得其雍容华贵,扁而得其飘逸洒脱,黑而得其磊落神气。因此他的书法备受历代人喜爱,后世也给予了很高的赞誉。包世臣《艺舟双楫》列其小真书于“妙品下”,榜书于“能品上”,行书“能品下”,并称:“文清相国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亦出于董,然力厚思沉,筋摇脉聚。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清人张维屏《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近人曾熙称:“文清出自董思翁,而能上跻魏晋,力厚骨劲,气苍韵道,以何绍基之天才,亦不无取法,信帖学之大成也。”
  关于刘墉的书法还有许多传说,相传其侧室黄氏,模仿刘墉书法极其相似,刘墉晚年作品多出其手,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小真书竟至莫辨。”
刘奎:放弃科举遂精研医术,著书传世
  刘奎,字文甫,号松峰,刘墉堂弟,清代名医,与昌邑名医黄元御齐名,有“南刘北黄”之誉,《清史稿》有传。
  刘奎之父刘绶烺,字尔重,号引岚,官唐县知县。刘奎少习儒书,从父兄宦游,然自幼多病,“几至三折其肱”,“北走燕云,南浮江汉,驽马扁舟,动行万里,旅途寒暑之况备尝之”。中年因病牵累,放弃科举之业,覃之医学。自《素问》《难经》以下诸书,无不精究。曾跟叔父刘统勋在北京学医,后悬壶京师,晚年隐居五莲松朵山下,自号松峰老人。二子刘秉锦、刘秉淦,亦善医。刘奎治病多验,日常忙于诊务,无暇著述,至晚年与其子刘秉锦著成《松峰说疫》《温疫论类编》等书,享年84岁。
  刘奎治医严谨,博采历代名家之说,又善于向当时医学名家问学,剖析北方诸瘟疫症状,加之平日注意搜集民间疗法,“疫疠怪疾,各有简便良方,针灸奇术卜皆能回春于瞬息,奏效于目前”。刘奎之作《松峰说疫》,引用《内经》医学理论,又遵《伤寒论》六经证治之说,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瘟疫六经治法,著作流传日本,清代已负盛名。更难得可贵的是,刘奎淡于名利,以医术救人,不重财物,其处方用药,往往用随地可得草药,不尚珍奇,贫寒之家,僻壤之地,亦无无钱买药之苦。
  刘奎亦工诗文,著有《松峰诗略》《松峰文略》。
刘喜海擅金石 因好古被弹劾
  刘喜海(1793—1852),字吉甫,号燕庭,刘镮之长子,荫生,官至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古泉(古钱的别称)学家和藏书家。
  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人,后以父荫授户部员外郎。其父卒,道光帝特命刘喜海服满后以郎中补用,授户部江南司郎中。道光十二年(1832)外任福建汀州府知府,道光十八年(1838)权兴泉永道,擢巩昌阶道,未任丁忧归里。道光二十一年(1841),授陕西延榆绥道、权潼商道。道光二十五年(1845)升四川按察使,道光二十七年(1847)升浙江布政使,后受命署理浙江巡抚。浙江巡抚吴文熔弹劾刘喜海风雅好古,道光二十九年(1849)奉诏入京,以四品顶戴休致。
  刘喜海为官有清名,《长汀县志》记载,其任汀州府知府时,“清廉谦谨,政不烦扰,尤爱士好文,多置书籍于书院,以资博览”。灾荒之年,“发仓粟四万,设厂分粜,亲为巡视,以杜侵渔,三阅月事竣,存活甚众,升任去,各坊士民皆立主祀之”。
  刘喜海为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泉学家和藏书家,与阮元齐名,时称“南阮北刘”。室名嘉荫簃、味经书屋、十七树梅花山馆、来凤堂等。精心博古,好搜奇书,藏有宋刻唐人集数十家及朝鲜刊印书籍,家藏金石器物甚丰。鲍康《长安获古编序》载:“刘燕庭先生室无长物,惟手辑金石文字逾五千通。服官中外廿余载,所至不名一钱,而箧中钱币、尊彝载之兼两,盖‘博物君子也’。”鲍康曾赠诗云:“卅载搜奇书满家,藏来宝刻遍天涯。斜阳古市无人迹,为读残碑剔藓花。”
  刘喜海著述甚丰,著有《三巴金石苑》《古泉苑》《古泉随笔》《论泉绝句》《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长安获古篇》《海东金石苑》《嘉荫簃诗集》等。《三巴金石苑》是巴蜀地区第一部历代金石图文并蓄著录,《海东金石苑》则专门著录朝鲜古代碑刻资料。刘喜海被誉为中国钱币学的奠基人,其补编的《古泉苑》为古泉学集大成巨著。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