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2016潍坊两会 |
第03版
2016潍坊两会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与全市人民一道,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二五”圆满收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1 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入民生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60元、14890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58%和68%。累计实施民生实事103件。 民生总支出1873.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73.4%提高到79%。减少贫困人口30.5万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居民供水、医疗救助实现城乡一体化。全市中小学标准化率由11%提高到97%,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1.5平方米和41平方米。 2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比例由10.7:55.6:33.7调整到8.8:48.2:43。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1.9%和13.3%。新增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22116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912处,63.9%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3万亿元、1115亿元。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6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7家,引进各类总部及分支机构1028家。5A级物流企业、5A级旅游景区、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国际产品交易平台实现了零的突破。 境外研发机构发展到25家,引进各类院所及分支机构92家。新建成1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 财政透明度位居全国前列 大力推行“PPP”融资机制,成功运作项目19个。市县两级政府均设立融资担保基金,总规模达到38.96亿元。财政透明度位居全国前列。先后探索实行产业竞争性用地、工业供地“先租后让”“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房屋征收“裁执分离”、按行业环保先进标准管理重大项目、非制造业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由86天缩减为35天。2015年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列全省第1位。 4 区域统筹发展趟出新路子 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扎实推进。涉海经济规模突破4000亿元。潍坊港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潍坊港国际集装箱航线、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开通运营,潍坊渔港开港运行。 市区“两廊两核四区多园”产业格局加快形成,教育、医疗等“六大服务功能”快速提升,中小学建设改造、“四通一治”等“七项工程”扎实推进,共实施各类提升项目313个、总投资415.6亿元。 全市现代化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德大铁路及长深高速建成投运,济青高铁、潍日高速、黄大铁路、青银高速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潍坊机场实现对外开放。引黄入峡、引黄入白工程建成运营,成为我市特大干旱情况下用水安全的根本保障。
5 蓝繁天数增加,“气质”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绿色生产、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加快推进。完成建筑节能改造566万平方米。市区清洁能源公交车达到935台。投入运营公共自行车3.24万辆,年骑行量达到6032万人次。 “三八六”环保行动圆满收官,三年共实施环保项目1668个,拆改燃煤锅炉538台,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和生产线829个(条),拒批缓批项目251个。 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根本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由2013年的150天增加到234天,跃升到全省第5位。PM2.5、SO2、NO2分别比2013年改善25.2%、42.8%和14.8%。 6 下放市级审批事项189项 民主政治和社会治理再上新水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并自觉接受其监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307件。 《法治潍坊建设纲要》印发实施,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获得地方立法权。在全省率先发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服务清单、责任清单,累计下放市级审批事项189项。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三项评估”均列全国前茅。 本报记者 刘燕 周晓晴 邓永杰 “十二五”期间全市大数据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170.5亿元,年均增长9.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84.5亿元,年均增长19.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7.5亿元,增加了0.98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060元,增长了5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90元,增长了68%。 进出口总额达189亿美元,增加了0.6倍。 五年累计实际到账外资42亿美元。 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新进展 累计实施民生实事103件。民生总支出1873.2亿元。
开工建设“十大工程”275个项目,总投资143亿元。 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1.5㎡和41㎡。 城镇每百户拥有生活用汽车由18.8辆提高到66.6辆。农村由11辆提高到37辆。 贫困人口减少30.5万人。 全市中小学标准化率由11%提高到97%。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8%。 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46.6亿元,扶持14.4万人自主创业就业。
市区清洁能源公交车达935台。 投入运营公共自行车3.24万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