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仉家龙灯是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讲述半世情缘 舞龙灯——春节、元宵节里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寿光市侯镇仉家村的舞龙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不但扎制工艺独特,而且夜间舞龙带烛灯,伴随着烟花礼炮,两条长龙舞动起来,如蛟龙出海,腾云驾雾,深受人们喜爱。2月21日,仉家龙灯第四代传承人仉松三向记者讲述了龙灯与他们村的百年故事。 龙身35米长,最大直径1.2米 2月20日,阳光格外明媚。在寿光市侯镇仉家村的巷子里,村民们仍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期盼着观看村里的舞龙灯表演。 提起仉家村的舞龙灯表演,附近十里八村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该村村委大院,一间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盘着两条“长龙”——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张开后,舌头还能上下活动,龙鳞片扎制紧凑,颜色与龙头颜色一致。 在屋子西侧,仉家龙灯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仉松三正在扎制“龙头”。他今年64岁了,已经舞了48年龙灯,对龙灯有着特殊感情。“龙头使用竹片扎制而成,然后再粘上布,最后再在上面涂色。”仉松三告诉记者,“龙头”扎制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竹片需要打磨均匀,另外龙头一些部位还要使用打弯的竹片。 除此之外,龙身也是用竹片扎制起来的。“一条龙身长35米,龙头处最大直径为1.2米、龙身直径0.9米,总共用4000多个竹片。”仉松三说,一个人光扎制龙头就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记者发现,年过六旬的仉松三手上的老茧比较厚,在扎制龙头时,表情格外庄重。“龙灯扎制技艺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凝聚了一代代人的心血。所以,扎制龙灯时,容不得一点马虎。”仉松三告诉记者说。 使用特制蜡烛,舞龙时不熄灭 仉松三和其他几名龙灯传承人将两条“巨龙”带到了村委大院里。“巨龙”一条是红色的,一条是绿色的,即将上演的是“二龙戏珠”。 表演者穿上服装,准备就位。“大家准备好了吗?挑起龙头,走喽!”随后,锣鼓声响起,两条“巨龙”摆尾腾空,在“龙珠”的挑逗下,相互追逐、嬉闹。 “一个龙头20公斤,龙尾8公斤。”仉松三告诉记者,一条龙需要10个人舞,两条龙就是20个人,挑龙身每节要有两个人相互替换,龙头演员要换3个,因为挑上10分钟,就会累得满头大汗,龙尾也要换1个,加上锣鼓队,一场表演下来,整个舞龙灯队伍达50余人,否则很难撑下来,“大家舞龙的动作已经很娴熟了,不足的是白天看不到龙灯的独特效果。” 当天晚上7时许,真正的舞龙灯表演上场。舞龙队和锣鼓队准备好后,鞭炮声响起,两条龙开始舞动起来。伴随着鞭炮燃放后的烟雾,“巨龙”犹如腾云驾雾,上下翻腾。最具特点的是,龙头和龙身中有烛光,龙头上下晃动,龙尾左右摇摆,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 为了让烛光在舞龙时不熄灭或引燃龙身,仉家龙灯传承人制作了独特的蜡烛。这种蜡烛用秸秆作蜡芯,蜡油也是特制的。舞动起来不光蜡烛不灭,产生的蜡泪也非常少。 “在龙灯刚发明之初,龙身里使用的就是蜡烛,但当时蜡烛是否是特制的,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仉松三告诉记者,他们曾在龙身里安装灯泡,可是效果不好,便又改用了蜡烛。 始于清朝,已经传承一百多年 提及仉家村里的舞龙灯风俗,仉松三告诉记者,据传早在1875年,他们村一名百岁老人在仉家花园休息时睡着并做了一个梦,梦中一青一红两条龙在云中打斗嬉戏,老人一下被惊醒了。“这名老人将此情景记在心里,见人就描述。同村人仉永均听到老人的故事后深受启发,并与妻子借助侯镇一座龙王庙里的雕龙模样,扎制了两条龙。”仉松三说。 舞龙灯停了一段时间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的精神文化活动匮乏,仉家村村委和龙灯传承人开始考虑重新舞龙灯。 “当时的传承人也怕这门艺术失传,1968年冬天,龙灯第二代传承人仉成之开始靠着记忆扎制龙灯。”仉松三告诉记者,最难扎制的是龙头,反复尝试了很多次,用了一个冬天终于扎制成功了。 在扎制龙灯的同时,村委开始寻找舞龙表演者。村里的青年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报名。对龙灯情有独钟的仉松三,也跟着大家报了名。 几天下来,前来报名的青年达到了200多人。“最后经过筛选,150人参加表演,组成了龙灯队、闹海队、锣鼓队。”仉松三告诉记者,他被选进了龙灯队,而且还是挑龙头,这让他高兴了好几天。“一条龙中,最难演的是龙头和龙尾,对表演者的体力、灵活性有着严格要求。” 人员选好后,进入了紧张的训练。“因为我挑龙头,肩上的担子格外重,如果挑不好龙头,就会影响正常演出。”仉松三为了练好步伐和动作,白天跟老师学习,晚上就和大家一起练,“那时候舞龙灯完全是出于爱好,所以经常练到晚上11点。” 村里多数年轻人都会舞龙灯 看着眼前即将扎制好的龙头,仉松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虽然现在多是年轻人挑龙头,可是每次演出,我都要过把挑龙头的瘾。”仉松三说,龙头扎制好了,离整条龙的扎制成功就不远了。 仉松三告诉记者,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灯寓意着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社会和谐繁荣。 仉松三说,舞龙灯的动作丰富,变化多样,有“二龙戏珠”、“卧龙”、“大摆尾”、“小摆尾”。表演中,两条龙时而盘旋,时而翻动,最精彩的时候还能口吐烟火,非常壮观。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4月,仉家龙灯扎制技艺就已经列入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仉家龙灯来自民间,传统元素浓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仉松三说,他们村里有800多人,传承龙灯扎制和表演技艺是每一名村民的责任。“村里除了中老年人会舞龙灯外,多数年轻人也会舞龙灯。”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