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走天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荒野求生,感受生命顽强
2016年0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野求生,感受生命顽强



  29岁的寒亭区高里街道的曹炳秋,自2010年以来便开始了一个人背包的旅行。他走过了江西、云南、青海、西藏等近20个省份,经过“人类禁区”可可西里、穿越“世界高城”理塘……上演着真实版的“荒野求生”。曹炳秋笑着称自己是“自虐式旅行”,其中的乐趣却让他着迷,在荒芜人烟的地方流浪,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顽强。
享受背包行走的简单快乐
  “每年我至少有10个月的时间在外徒步旅行,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似乎更是一种常态。”曹炳秋说,这几年,他一直行走在路上,说起最早开始喜欢旅行,要追溯到2010年。在家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让曹炳秋觉得厌倦,一直想有一次漫无目的的长途之旅。“但是母亲坚决反对,所以开始时,我只是在山东旅行。”他说,刚开始徒步旅行时,父母的惦念让他不敢走得太远。
  后来,曹炳秋计划与朋友一起徒步去云南,路线都规划好了,最后时刻朋友却退出了。但是同伴的退出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独行路,“一切准备就绪,我只有背着行李自己出发了。”曹炳秋说,如今旅行不再是难事,每个人想法很多,但是真正的区别是谁能勇敢地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普通军用背包,里面装几件衣服,两双鞋子,一些洗漱用品,外加一个睡袋、帐篷、地图、一把破伞。”曹炳秋说,旅行没有那么繁琐,他经常身穿一件旧休闲服,一条牛仔裤,一双普通的轻跑鞋,再加上一个能拍照上网的手机,背上背包就可以上路了,他享受背包行走的简单和快乐。于是这几年间,曹炳秋从山东到江西、从四川到西藏、从西藏到青海、从云南到新疆……他一个人走过了全国近20个省份。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听故事
  “背包旅行花不了很多钱,徒步、搭车、住帐篷,不仅是省下了费用,更让我有机会与自然亲密接触。”曹炳秋告诉记者,“从成都到拉萨25天的旅行中,2500余公里的路程,花了不过一千元;而从拉萨到西宁,全程2000公里,用了6天,搭车13辆,花了不到200元。”曹炳秋自豪地说,旅行中,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帐篷里,除非遇到下雨、下雪必须要住旅馆时,才选择经济实惠的青年旅社。在路上搭车行走,卡车和私家车是他搭得最多的,三轮车、摩托车、马车、清洁车……能搭的也会搭,这样的旅程,没有固定行程,他可以随心所欲。
  在10多年前,曹炳秋听说新缰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叫塔克拉玛干,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到真实的沙漠,直到去年他终于实现了愿望。“我主要走的是塔克拉玛干南部的沙漠公路,开始徒步的时候,脚底下已经磨破了皮,一直坚持走了几十公里。”曹炳秋说,后来他就试着搭车,在这里行车的车主几乎都是与沙漠有关的人,他们驻扎在沙漠多年,对沙漠有更多的了解。沙漠公路一路上有108个水井房,每个水井房都有老两口常年在那儿,曹炳秋到了晚上可以在那里借宿吃饭。“一对四川南充老夫妻已在此驻守四年,喝着老大哥自制的药酒,听着这片沙漠的故事,酒不醉人人自醉!”曹炳秋说。

一人挑战可可西里无人区
  “我没有固定的打算,背包旅行不是竞技比赛,我就想趁年轻随心所欲地转一转。”曹炳秋说,没有坎坷的旅行是不完整的旅行,这几年来,他忍受饥饿、遭遇危险,但也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实现了他很多梦想,旅行教会了他很多生存技能。曹炳秋说,走过这么多地方,印象最深的要数可可西里“无人区”。“经过可可西里时大部分驴友都会结伴而行,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驴友,所以我决定一个人挑战这片‘死亡地带’。”他告诉记者,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环境险恶,没有人类在那里长期生存,“在那里只能遇到探险者、野生动植物专家和驴友。”曹炳秋说。
  “在茫茫大戈壁滩上,冷风直吹进脖子里,冷得上下牙直打颤。更要命的是,方圆几百里没人居住,缺水缺食物,有时候走上几天都没有卖食物的地方。”曹炳秋说,当时就一个念想,一定要活着走出去,回家多陪陪父母。
  曹炳秋从青海到西藏要翻越昆仑山口、风火山口、申格里贡山口、念青唐古拉山口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穿越广袤的羌塘草原;跨越昆仑河、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流。旅行中,危险无处不在。“有次走在路上,听到身后不远处一声响,回头一看,一块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小石块落在我身后,碎石崩到脚下。”曹炳秋说,这种情况在川藏线随处都有可能遇到。
讨水喝收到老人送的怀表
  “旅行路上,我一般不会去收费景点,粗犷的荒野、沙漠等荒无人烟的地方最让我着迷。”曹炳秋说,他喜欢到云南、贵州、西藏等一些游人罕至的偏远地区,感受未遭到破坏的原生态自然风光,看看山里人的纯朴、真实的生活,感受一路上的人文风情。曹炳秋说,有的城市只记住一条街道,有的乡村只是路过,有些当地的风俗习惯,他只是道听途说。在一些原生态的地方,他喜欢看当地人纯朴的生活,看那里孩子们放学路上的嬉闹,那里青年男女纯情的幽会,壮年们早出晚归辛勤的耕耘,小桥流水边扎堆洗衣的妇女们,这些都会让他心灵净化。
  旅行中,曹炳秋遇到了无数热情的当地人是最让他感动的。“有次我向街边一位老者讨水喝,老人家很热情,盘腿坐在地下,和我聊了好几个钟头,临别时,还送了我一块瑞士鎏金老怀表,现在我还保存着。”曹炳秋说,还有掏钱帮他打车的清洁工,开车专程送他却称“顺路”的藏族喇嘛,迎面而来主动停车送他一瓶饮料的油罐车车主。
  “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世界高城——理塘,我遇到一位藏族青年,不但让我免费搭车,还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曹炳秋告诉记者,做客时,对方一家人热情招待他,西藏的早上六点钟还是满天星,但这一家人很早就起床,手捧香炉为曹炳秋焚香祈福,祝他一路平安。

过碧罗雪山差点扔掉爱包
  曹炳秋在外旅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也因此养成了一些小习惯,比如说,会跟自己的背包聊天。“它已经跟我四五年了,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背包了,而更像是一个朋友。2015年在翻越碧罗雪山时差一点放弃它。”曹炳秋告诉记者,出发之前,他和妈妈说去爬个小山,山上可能没信号,三五天就能出山,但是没想到碧罗雪山的翻越之旅一波三折。
  曹炳秋第一天翻越了一个海拔3800米的山进入,到达谷底时天色已晚,找地方宿营,过桥时一时大意,一只脚掉进河里,幸亏抱住了木棍,有惊无险地过去了。曹炳秋带着满身疲惫与泥泞走着,发现一处废弃的木屋,因为天一直下雨,没有木柴生火,他一整晚倚着背包,缩作一团,坐着熬到天亮……“第二天寻着一条小径上山,但是一路的雨雾天气,居然在山间滑倒了,脑子一阵震荡眩晕,幸亏有背包垫底没伤到头部,只是伤到左腿,一瘸一拐坚持着。”曹炳秋说,一路的雨天,不停地摔跤,没有信号,还需要翻越一座海拔4300米的山才能出去,曹炳秋有些崩溃,原本想在山里小屋休养几天再出去,但是怕耽搁时间长了,家人找不到自己而担心,于是硬是坚持爬到了最后一个垭口。
  “也不知是左腿摔伤了的缘故还是被蚂蟥咬的,后来发现小腿红了一片,一只蚂蟥还在吸血,弹开后,居然在喷血,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了。翻过最后一个垭口后,心想终于可以轻松了,后来证明还是想得太简单。下山时,他基本都是侧着身,摔跟头也摔得麻木了。当时只想着要留一口气走出去,为了减轻压力,就想把背包扔了。”曹炳秋说,好在他后来犹豫了,没有放弃一路相依相伴的背包,不然他现在肯定会后悔。最终,他的碧罗雪山穿越之路虽然运气欠佳,但还是在他顽强的毅力下成功地走出去了。   本报记者 隋炜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