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志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考察浙江时曾经逛过的晓风书屋,如今正把一家分店开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层。医院里开书店,晓风书屋是头一家。 (3月8日《北京青年报》) 书店开进了医院,这种做法的确够新颖。当然,争议也不小。从经营角度看,医院里买书的人能有多少?去的绝大多数是看病的,本来心情就郁闷,哪还有心思看书?但再看院方的态度——免费提供场地、装修全包,如此没有任何盈利倾向,脱离了利益纠葛,公众对这家特殊书店的前景又会浮想联翩。不难发现,此事最大的受益者,既非书店,又非医院,而是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等读者。这便可以如此概括这项举动——带有强烈公益色彩的市场化行为。 对于这件新鲜事,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解释道,“我们只希望看到,病人进医院来,也可以不委屈自己,还能和平时一样,情绪低落的时候,到书店安安静静看本书,有个好心情很重要。”能站在治疗之外的角度看待治疗,这话说得那叫一个暖心。 开卷有益,阅读所带来的力量可能会超出你我的想象,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最需要心灵的宁静,使紧张的精神能够得到放松,以更好的心态去工作,去治病。书籍开合之间,医患关系也随着书香的“点滴”,而不再剑拔弩张那般激烈。 从借鉴的角度来说,将书店开进医院的做法,台湾、香港等地早已有之,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也不少见,受到了普遍欢迎。开展全民阅读已成为一项全民行动,公众的阅读热情正逐步提升。如此语境下,书店与医院的美丽邂逅实属双赢之举——医院可以此营造宁静安详的氛围,摆脱紧张、刻板甚至“唯利是图”的固有形象,降低医患冲突几率;书店则借着医院的庞大人流量,突破传统书店模式,探索培育新盈利点。 此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医院服务不能仅仅停留于就诊医疗,应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市场化事物也可以变通和优化,让其兼具公益属性。对于浙江省人民医院里开设书店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让这种做法成为更多医院的“标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