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乐县的郑京友患病卧床40年,大哥大嫂不离不弃分工照料 今年63岁的郑京友是昌乐县鄌郚镇南刘家沟村村民,因身患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不起。他的哥哥嫂子和姐姐担起了照顾他的重担,哥哥更是成了贴身“侍卫”,端屎端尿,40年没有任何怨言。3月8日,记者见到了郑京友,他说:“多亏哥嫂和姐姐对我这么好,我才能活到今天。” 残联给他盖了两间房,紧邻着哥嫂家 郑京友:“离我远的东西,我够不着,就用这把大钳子夹,也挺方便的。”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刘家沟村最西头的郑京友家,孤单单的两间平房,没大门,也没院子,要不是紧邻大哥家的屋子,真是有些荒凉。他的哥哥郑京富说:“我弟弟原来有房子,村里规划时拆了,之后他就在我家菜园里住了几年。后来昌乐残联部门了解了情况,帮忙盖了这两间房,他才有了个安身之地。” 记者看到,这两间平房非常狭小,而且摆得满满当当。郑京友躺在床上,由于这几年颈椎也出现了毛病,他的头不敢动弹。 记者注意到,卧室里所有的东西都在郑京友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床头柜上有一块木板,是他做饭用的案板;床头柜边上有一把黑色大铁钳,对他而言可大有用处,他够不着的东西,可以用它夹过来。床右侧墙上镶着一个货架,上面摆着小米、玉米面等生活用品,“需要这些东西时,我就用左手拿着镜子一照,右手用大钳子去夹。用完后,再用大钳子放回原处。”郑京友说。 为少麻烦70多岁的哥嫂,他自己做饭 郑京友:“我大哥大嫂还种着十几亩地,他们都70多岁了,干完活回来再伺候我,我不好意思,能自己做点饭就自己做。”
郑京友的床头和床尾各有一张桌子,床头的桌子上有姐姐前几天送来的煎饼和嫂子蒸的馒头,还有一碗炒藕片,是他7日晚上吃剩下的。桌旁还放着一个电饭锅,锅里盛着一些水。“我早上烧了点热水,倒上八宝粥,泡着馒头吃了。”郑京友说,哥嫂下地干活忙时,他就自己用电饭锅做饭,他做饭的水都是大哥给放到床前的。电饭锅里的水其实是刷锅水,但他不舍得倒掉,一是怕麻烦大哥,二是觉得浪费,所以打算中午再用这些水泡馒头就着藕片吃。 电饭锅旁边有一个带开关的水管,一直通到床尾桌上的白色塑料桶里。“这是朋友研究出来的,这样我就能随时喝上水了,尽量少麻烦别人。”郑京友说。
曾经有未过门的媳妇,生病后执意退亲 哥哥郑京富:“当时生活过得很艰难,也确实是受家庭条件的影响,耽误了弟弟的病。” 郑京富掀开盖在弟弟腿上的被子,郑京友佝偻的双腿展现在记者眼前,严重变形的膝关节且伴有皮肤溃疡等,双腿萎缩十分明显。“我这双腿现在已经伸不开了,左肩膀这几年也不敢动,左手勉强能拿东西,右胳膊最灵活了,拿东西都是靠右手。”郑京友说,40年了,多亏哥嫂和姐姐一直照顾他,要不然他活不到现在。 郑京富说,弟弟初中毕业后就到镇上的农机厂上班。1976年的一天,他突然觉得腿疼、膝盖疼。“当时吃药后好了很多,可没过多久又犯了,最后疼得下不了床,去医院检查说得了风湿性关节炎。”郑京富说,刚患病的前几年,他还常带弟弟去看病,昌乐、潍坊的医院都跑遍了,但效果甚微,后来就放弃了治疗,仅靠药物维持现状,“我们的父亲过世得早,母亲一人拉扯我们兄妹四人,生活很艰难”。 郑京富叹息说,弟弟年轻时是个帅小伙,又有工作,生病前已有了亲事。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执意和将要过门的媳妇吹了,不愿耽误人家姑娘。 40年,嫂子管他饮食起居哥哥端屎端尿 嫂子王秀英:“他生了这个病,已经够可怜了,我们不能不管他。只要我们还活着,他就不会饿着。” 过了一会儿,忙完活计的大嫂王秀英也过来和小叔子聊天,今年72岁的她一直把郑京友当亲弟弟看待。郑京友生病后,哥嫂怕他尴尬,便有了明确分工。嫂子负责他的衣食起居,做饭、送饭等,大哥则是他的贴身“侍卫”,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给他端屎端尿。 “前几年,他一直和我们一起吃饭,后来他说吃葱姜上火腿疼,再加上我们下地干活回来晚,他吃饭早,就分着吃了。我把饭菜都拿到他跟前,他自己做点。”王秀英说。 而哥哥郑京富给弟弟端屎端尿40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我不觉得苦,他是我的亲人,我做啥都是应该的。”郑京富说,长兄如父,只要弟弟好好的,他付出再多都值得。 接近中午,郑京友的姐姐郑宝英和姐夫前来看望他。郑宝英的家离这里只有1公里,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来看望弟弟,给弟弟洗洗衣服、剪剪指甲。“我来得再勤,也不如哥嫂就在身边。多亏有好哥嫂,把他照顾得很周到。”郑宝英说,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他们在,就不会让弟弟受委屈。 他担心弟弟 以后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弟弟有低保,生活不愁。我最担心的是将来我们不在了,他怎么办?”郑京富说,这几年,他的身体不如从前,眼睛不好使了,腿脚也不灵便了,他担心弟弟以后的生活。 去年冬天,郑京友突然发低烧,吃了很多药也不管用。郑京富想带弟弟去医院,但拖不动他,无奈之下,他只好拨打了120。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才将弟弟送到了鄌郚镇卫生院,治疗了半个月后康复出院。“当时住院的钱是我两个儿子和亲戚凑的,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家庭,虽然有心照顾叔叔,但使不上力。”郑京富说,前些年,他带弟弟去治病,潍坊的好医院都去遍了,可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如今医学越来越发达,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弟弟的病能得到有效治疗。“哪怕是他能自理,我也能安心闭眼了。”郑京富说。 文/本报记者 刘燕 图/本报记者 张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