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桃村村内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 |
|

|
|
“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067.1公里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3月20日,临朐县寺头镇杨桃村的赵丰海高兴地说。杨桃村位于嵩山脚下,是寺头镇最西头的一个村,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山楂。从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到沥青路,再到几米宽的水泥路,进村的马路越修越宽,整车的山楂从山里运出,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村民们盖起了大瓦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看着村里的变化,赵丰海难掩心里的高兴。 出门就是水泥路 杨桃村位于寺头镇西15公里,距离临朐县城40公里,三面山岭环抱,仅在村东有一条马路通往外界,800口人散居在几条山沟里。 进杨桃村要爬上一个又陡又长的山坡。十几年前,进村的道路是土路,每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山坡旁的土堆时常坍塌,阻断进村的唯一道路。为此,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一条约4米宽的沥青路。 “沥青路只修到村头,而且沥青比较薄,没几年就不行了。”村民赵德仁说,最愁遇到雨雪天气,出门肯定要踩两脚泥。交通的不畅通给村里的孩子们上学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那时候村里的孩子要骑自行车到几公里外去上初中,“学校没有宿舍,孩子们天天回家,遇上天不好路难走,常常提心吊胆”。 2013年起,在当地政府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村里将这条路修成了4米至6米宽的水泥路。看着施工队进村,村民们甭提有多高兴了,都主动帮着干活。 接下来,村里继续投资,将每家每户门前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拓宽,家家户户出门就是水泥路,连一些偏僻的道路也进行了硬化。“儿子回家,汽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赵德仁高兴地说。 新路修好后,收购商上门争相出价抢山楂 3月20日上午,赵丰海在自家的山楂园里忙活着,他家种了100多棵山楂树,位于村南的山坡上,他要赶在山楂树发芽开花前剪完枝,才能保证今年山楂有个好收成。 杨桃村90%的土地都是山地,灌溉、耕种都是难题,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起了抗旱、对耕地条件要求低的经济作物。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山楂、中草药种植基地,尤其山楂因品相好、耐储存,不少客户慕名而来。 刚开始时,有的客户来收一回就不来了,原来山楂达到一定成熟度后会变松软,进出村的道路坑坑洼洼,等山楂运出村就碰出了一些外伤,卖不出好价钱。 后来,村里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山楂还没熟,就有收购商找上门,根据果品质量开出价格,赵丰海再从中选择出价高的买家。“以前是求着人家收,现在是他们来抢。”赵丰海笑着说。 种植山楂只是赵丰海的副业,他的主业是从事不锈钢伸缩门等销售,很多时间都在外出差。“以前坐客车,司机都不愿意往村里走。”赵丰海说,随着进村公路修通,杨桃村已经成为当地客运班线的固定站点,赵丰海也买上了汽车。如今,进村的车辆越来越多,村里时常会堵车,为了方便村民出入,村里又对村内主路进行拓宽。 截至去年底,我市通车总里程居全省前列 记者从市县乡公路管理处获悉,“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067.1公里,完成投资128.17亿元,工程建设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寿光、高密、安丘、诸城、青州、昌乐6个县市完成农村公路网化示范工程,超额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年度任务。截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十二五”期间,市县乡公路管理处推行了养护责任公示制度,临朐县“县管公路”经验,诸城市综合整治做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去年9月底,全市已纳入市场化养护的县道里程1481.55公里,占全部县道里程的65%。通过实施市场化养护,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养护质量,提升了县道通畅服务水平。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