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我国派出伊尔-76飞机迎接,并出动两架战斗机护航 3月31日上午,中韩两国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第三批中国志愿军遗骸在清明节前回家。 根据中韩双方磋商达成的共识,韩方把36具中国志愿军遗骸和遗物归还中方。据记者了解,中国空军一架伊尔-76飞机负责迎接烈士遗骸回国。志愿军遗骸将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空军2架歼-11战机为英灵护航 中国空军1架伊尔-76飞机3月31日迎接36位志愿军烈士遗骸自韩归国。飞临中国领空时,空军航空兵第一师出动2架歼-11战机护航,用特有的方式向烈士致敬。 3月31日上午11时30分许,运载36具烈士遗骸棺椁的伊尔-76运输机,在两架战机的护送下抵达桃仙机场。有关人员举行简短的迎接仪式后,将烈士遗骸棺椁护送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4月1日,安葬仪式将在该陵园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举行。 这36具中国志愿军遗骸是在朝鲜战争最为激烈的地区挖掘的,集中在韩国北部与朝鲜接壤的地方,包括江原道横城、铁原、洪川地区以及京畿道涟川、加平等地。 韩国对新一批归还的36具遗骸进行了DNA鉴定,发现其基因均不与韩军阵亡者家属一致。在经过肉眼辨识、DNA比对和综合鉴定三个步骤后,最终判定遗骸的国籍为中国。 在遗骸的处理和保管方面,中韩两国做得十分细致。韩国国防部负责了发掘遗骸前的开土仪式、遗骸的干燥化、清洗和精密鉴定、对遗骸和遗物记录的整理,及收殓入棺等程序。 将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烈士遗骸归国后,将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该陵园正式落成于1951年8月,初建的陵园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经过修缮扩建,如今陵园占地面积已是当年的4倍。陵园大门两侧,嵌在墙壁上的“1950”和“1953”巨型数字十分醒目,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和美国被迫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的时间。 陵园内,一座由花岗岩砌成的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矗立广场正中。碑体正面是中共元老董必武的亲笔题字“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纪念碑背面则刻有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为志愿军烈士的题诗。 在纪念碑侧方,烈士墓地整齐排列。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等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也都安葬于此。 专家解读 时机选得很好 3月31日上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清明节前举行这样的遗骸回国仪式有着特殊的意义。 “东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就是魂归故里,挑选清明节前将36位志愿军战士的遗骸迎接回家,是一个最好不过的事情。”滕建群说。 滕建群告诉记者,志愿军遗骸回国有着两方面重要意义:第一就是中国政府对于中国志愿军先烈的尊敬之情,说明中国政府没有忘记这些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祖国尊严的英雄先烈;第二方面,说明了韩国和中国之间近些年的友好关系。 漫漫回家路 ◎1954年9月,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一次军事人员遗体交接中,“联合国军”方面向中国送还约1万具志愿军遗体,他们都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线壮烈牺牲的烈士。 ◎1981年至1989年间,韩国通过朝鲜向中国归还过42具志愿军遗骸。 ◎1996年,韩国在京畿道坡州市建立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墓地,安葬朝鲜战争后发现的中国和朝鲜军人遗体。 ◎1997年,韩国再次通过朝鲜向中国归还1具志愿军遗骸,此后朝鲜拒绝了韩方的后续移送要求。 ◎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向中国领导人提出移交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在中韩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和推动下,经过双方相关部门多次磋商,最终确定交接相关事宜。经协商,如果发现新的中国志愿军遗骸,每年定期归还中方。 ◎2013年12月19日,中韩双方对坡州墓地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发掘。 ◎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从韩国仁川机场踏上回家之路,这些烈士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并散葬在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以南。 ◎2015年3月20日,中韩双方对2014年发掘确认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交接,第二批韩方共向中方移交了68具志愿军烈士遗骸。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