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青年时代的沉樱。 |
|

|
|
到济南后,顾随先是在《民治日报》做编辑,不久又兼任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教员。这时,沉樱随父母从潍县迁往济南,入读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受教于她文学创作的启蒙者顾随。一年之后,顾随应好友之邀,再次回到青州,兼任青州十中教务主任。 潍坊籍作家沉樱 曾是顾随“粉丝” 1921年,沉樱小学毕业。是否让女儿继续读中学,沉樱的父亲陈寄园一时拿不定主意。他认为,中学的课业太松弛,即使沉樱要继续念下去,也要像过去一样“学堂、私塾并举”。 沉樱7岁时,开明的陈寄园把她送入潍县陈氏志成女学堂。该校是全县第一所女子学校,由潍县教育家陈纪元创办。但陈寄园觉得国文乃学业之本,新式学堂课业过于疏松,于是,每天放学后,便让沉樱跟着本族一位私塾老师习“四书五经”。直到1920年全家迁往济南,沉樱这种“新”“旧”兼修的学习才告结束。 女儿要读中学,沉樱母亲则坚决反对。为此,沉樱和母亲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毅地要求,为这事或竟哭过难以记忆回数。”最终,慈爱的母亲心软了。这年秋,沉樱入读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简称省立女职)。开学没几个月,顾随就到省立女职做了兼职教员。 20多岁的顾随仪表堂堂,才华出众,既善于讲授优美典雅的古文诗词,又长于介绍“五四”以来涌现的新作家及作品,还能用一口流利的英文介绍英国的诗歌和小说。这位出自名校、新派的年轻教师,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冲破了校园弥漫已久的沉沉暮气。 顾随的好友冯至晚年这样回忆:“羡季是国文教员,由于他熟悉英语,又喜读鲁迅小说和周作人的散文,所以在课堂上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很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几十年后,已是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的沉樱回忆道:“由于顾老师的影响,使我对鲁迅、周作人等语丝派作家群特别崇拜。那时,我废寝忘食地阅读各种翻译小说,尤其周氏兄弟译的现代日本小说及世界小说译丛,更是爱不释手,我了解西洋小说、接触俄国进步作品,就在那个时候。” 顾随不仅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优秀之作,自己每每有小说、散文、诗词新作,也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征求她们的意见。 对于学生的作文,顾随总是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修改。沉樱等一批爱好文学的女生,成为顾随的粉丝。 沉樱与同学曹淑英、庄鸿翠、石桂芬等,都为师从顾随而骄傲,她们对顾随的敬仰、喜爱和信赖,已经远远超出于普通的老师。顾随在给好友卢宗藩的信中也说:“若我辈与女中二三子,岂止师生关系而已?共患难,同哀乐,直友人耳。”
再回青州任教,极力劝说好友相帮 虽然离开了青州,但顾随一直怀念那段美好时光。 1921年10月20日,顾随在日记中写道:“连日改稿子上课,忙得不亦乐乎。回想在青州时登山临水、饮酒赋诗,如在天上。” 11月27日,顾随又记:“我在此地寂寞得很,每每想起在青州游山和吃酒的乐来……” 1922年春末,顾随患上了神经衰弱,觉睡不好,一直脑晕、头疼,据说是用脑过度所致。5月17日、18日,顾随连写两信向友人倾诉: “近来看了好些书,思想观念似乎又和在青州时不同。因为在青时还有点自然的乐趣,而今却增加了许多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烦恼了。不读书,不作文,便可以不用脑。然不读书,不作文,又无人可谈,无事可消遣,将更不可耐也!” “近日亦苦神经衰弱,不能读书作文,更无人可以晤谈,殊觉寡欢!回想在青州日,颇以该地僻陋,今则求之而不得矣。得之则厌,不得则思,物莫不然也。” 到了10月,顾随听说青州十中校长李汝良将被调走,他的好友周正煌最有希望接任校长,便动了回青州的念头。 顾随恳请好友刘次箫、王少韩,帮助自己联系回青州之事。刘次箫老家在安丘,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曾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山东省视学、《教育月刊》编辑主任,时任《民治日报·十日旬刊》总编辑;王少韩在山东教育厅任科长。 刘次箫、王少韩给他出主意:暂时向省立女职校长邹宝庚请假,先不辞职,但主要精力可以放在青州十中。 邹宝庚,字少白,山东平原县人,毕业于山东高等学堂,与顾随关系较好。顾随提出,暂且保留省立女职的教职,先到青州十中兼职一段时间。邹宝庚极力挽留,要顾随为自己“装点门面”,顾随答应尽量两头兼顾。 顾随要回青州,青州十中新校长周正煌则求之不得:自己新上任,恐怕压不住阵,顾随原先在学生中威望较高,他的学生现在都是高年级生,顾随如果做教务长,完全能够帮他撑住局面。 周正煌的考虑不无道理。那个年代,如果教师或学校有问题,学生组织起来反对、呼吁,已成风潮;校内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倾轧,也往往操纵不谙世事的学生,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旧友周正煌,顾随可以说真够意思。他不仅自己全力帮忙,还写信邀在厦门的卢宗藩回青州十中任国文教员兼指导主任。卢宗藩在厦门那边一时不能脱身,暂时没有答应。 12月初,顾随正式就任青州十中教务主任,他再次写信给卢宗藩,一再说新任校长周正煌“人甚诚实”,又是旧时同事,还是早来青州为好。不长时间,卢宗藩从厦门赶了过来。 这段时间,顾随既主持青州十中全校的教务,兼任国文、英文课程,还要顾及济南省立女职的课程,忙了个不亦乐乎。
◎相关链接 著名女作家沉樱 沉樱(1907—1988),原名陈锳,笔名沉樱、陈因、芗岩、非兆、小铃等。她自幼喜爱文学,童年深受古典文学熏陶;中学时代,偏爱鲁迅、周作人翻译的外国小说,尤其是日本小说;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参加革命活动,演出现代话剧,尝试小说创作。大学最后一年的上学期末,21岁的沉樱发表小说处女作,即得到茅盾的称赞与鼓励,此后半年之内创作短篇小说8篇,中篇小说1篇。大学毕业前后,即出版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单行本各1部。第二年,又出版短篇小说集1部,收入新作7篇。这些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生活为主的小说,受到读者欢迎,引起小说界和文学评论界的关注,由此奠定了沉樱婚恋小说的地位。 1930年始,沉樱转入革命和社会题材小说创作,创作速度减缓,四年发表短篇小说12篇。其中不乏佳作精品,但与其婚恋小说相比,当时的影响远远不及。1935年,沉樱与马彦祥离婚两年后,同诗人、翻译家梁宗岱结婚。抗战八年蛰居重庆,1944年与梁宗岱分手。抗战胜利,沉樱回到上海,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教员,后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工作。从1935年到1947年,沉樱的文学创作几乎停滞,仅有两个短篇小说、数篇散文见诸读者。此后,她彻底搁下了小说写作之笔。 1949年2月,沉樱离开大陆赴台湾,在中学任教近20年。从教之余及退休之后,沉樱将主要精力放到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其外国小说翻译成就卓然。 沉樱晚年定居美国,1988年4月1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病逝。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