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是跨境电商税改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一天。8日晚,一张称“浦东机场到处是不愿加税而弃置的商品”的图片在一些社交平台传播。9日,经上海海关核实,这张图片为某旅客携带超量化妆品入境被查获时海关清点估价的现场,相关旅客并未弃置物品,网传内容不实。 (4月10日《京华时报》) 跨境电商税改4月8日起正式实施,对这件关系网购一族的“手边事”,自然围观者众。熙熙攘攘之间,与新政一同铺开的,还有社交平台上疯传的谣言以及种种以讹传讹导致的不理性情绪的蔓延。这次,随着上海海关的发声核实,已证明“机场弃置商品”纯属谣言。但无论如何,谣言终归露过面,其错误引导舆论,给公众造成困扰等负面影响,已然发生。不难想象,很多人在明白真相之余,也会轻轻地摇一摇头——啥时候才能不动辄被忽悠? 在此次跨境电商税改过程中,很多人对行邮税、关税、增值税、消费税之类的税收名目并不清楚,个中差别更是很难理解透彻。作为普通消费者,大家更关心的是,往后“海淘”东西会不会贵,出境购买的“便宜货”会不会多缴税。 从政策初衷和本意来说,把此次“新政”理解为“增税”,有失偏颇。此番税改,只不过取消了跨境电商原来的税收红利,将其与其他跨境贸易平等化。至于个人出境购买商品,税收并无变化;对于“海淘”的影响,如果商品被排除在海关“正面清单”之外,恐怕会“相见时难”了,但清单中的商品价格是否会“疯涨”,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毕竟,政策效果还未真正显现。 遗憾的是,由于政策的仓促和解读的不及时,便给了谣言传播以时间和空间。首先,“新政”发布到实施仅有约两周时间,很多缺乏“预见性”的跨境电商,仓促间很难在经营策略上作出调整。更急人的是,有关部门的“正面清单”在新政实施前一日才“昭告天下”。如此短促的过渡期,难免会忙中生乱。再者,正如前文所说,对“新政”所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及其调整逻辑,缺少权威解读。很多人在似懂非懂之间,态度和思想就很容易中了谣言的“流毒”。 站在客观理智的角度,面对一再滋生的各色谣言,公众在欣慰于权威部门“堵漏”之余,更期盼的则是拥有面对谣言的“自证”能力。此时回头来看,如果有关部门在辟谣之前第一时间对取消跨境电商红利的初衷、消费者或商家如何妥善应对以及“新政”的影响等作出详尽的“接地气”的说明,让人人心里都有底,想必“新政”推行的效果总会好些吧。 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除了应该具备“说办就办”这种制定和执行层面的果断性之外,面向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解释说明等配套措施,也不能掉队或缺席。在很多情况下,不见得谣言有多高明,只不过是真相来晚了一步。不妨对号入座,这个道理还有谁不明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