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凤学校原址已成为崔家庄普通的民房。 |
|

|
|
要想改造社会必须通过教育。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之下,李植庭意识到了问题的本质,所以他回到寿光后,精力全部放在办教育上,他创办了崔家庄初级小学,后来又扒掉村中的娘娘庙建了崔家庄高等小学,取名“双凤学校”。 挨家挨户动员,集资筹办学校 李植庭回到家乡之前,村里的有识之士也想着筹备一所小学,村民李奎斋把自己家的场院屋子当教室,出面聘请了宋家庄的冯祥春先生,办起了一所简陋的所谓小学。这所学校教授内容简单——识字,类似一个识字班。 1911年冬,李植庭回家的消息很快传遍全村,李奎斋比村民们还兴奋,他家的学校终于有希望了。李奎斋跑到李植庭家,恳请他出面办学校教学生,李植庭爽快地答应了。 办学校没那么简单:村民对此认识不足,没有校舍和经费,缺桌子少凳子,一切从零开始。李植庭什么困难都不怕,村民想不通,他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没有校舍,他去找家里有闲房的人借;缺少桌椅,他发动学生自备;没有经费,他提出“集资办学”,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李奎斋干脆停办了原来的小学,“这场院屋就是将来学校的教室了。”乡亲们也凑钱为学校置办了一些桌凳。 这期间,正巧寿光师范传习所在离崔家庄三里地外的王高村开设了一处师范单级养成所分所(简称单级学校),“想当好老师先当好学生”,李植庭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把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之中,他参加了单级学校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他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吞到肚子里,每次考试,他都名列第一,半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村。 1913年冬天,崔家庄初级小学创办起来,收了32名学生,编成一个班,李植庭自己担任校长兼做教员,教授算术、体操、唱歌等课程。李植庭创办学校的事情在十里八乡影响很大,传播很快,群众编成顺口溜称赞此事:“冬至虽冷天气好,崔家学校已落成。奎斋借屋做教室,群众集款备桌凳。白手起家办学校,多亏崔家李植庭。”
教书不要薪水,省钱置办教材 崔家庄初级小学的影响日渐扩大,想到这里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校又增加了夜校,白天、晚上都安排了课程。作为校长,李植庭心里很明白,办学经费不足,大家凑钱也很不容易,他必须精打细算,于是干脆不要薪水,义务教书,省下的钱用到教材教学设施上。家长们知道这事后过意不去,相约凑了40吊钱送给他。李植庭实在拗不过,只好谢过众人的好意,把钱收下。过后,他又把钱全用于学校教学和冬季取暖,到了年底结算一看账目吓了一跳,学校怎么还有十吊钱的债务呢?事情汇报到李植庭那里,他主动承担下来:“这十吊钱我来拿!”于是,“教书一年,欠钱十吊”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扒掉村中神像,改建新式学校 李植庭日夜操劳,学校有了名气,崔家庄初级小学校舍已然紧张,无法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想让更多人接受教育,必须扩大办学规模,他注意到了村东头的娘娘庙。 娘娘庙年久失修,看起来凄凉破败,只在每年四月十八香火会期间,才有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1915年,李植庭多次考察,认为“这栋建筑应该迁出庙堂让位于教育,既可以破除迷信思想,又可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觉悟,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法子。”李植庭的想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赞许。在征得部分人同意后,他们决定扒掉神像,开辟教室。 村里反对的声音也不在少数,扒神像的时候,老太太到庙前抗议,说这样做会遭到报应,扒庙是在断崔家庄的香火……李植庭只得出面一一解释劝说。 神像推倒了,他找来木工和瓦工改造庙堂,儿子文烈、文俊都是木工,自然是改造校舍的不二人选;缺少秫秸、麦秸,他把家里的运过去。不久,学校改造成功,娘娘庙原来的东西厢房各改建成5间教室,又在前大殿西头,新建3间厨房。这就是崔家庄高等小学。1923年,他们又在娘娘庙后大殿东头盖了3间教室,将在三关庙分校就读的学生迁入,使学校更加集中。 教室有了,可桌凳的问题又来了,教师人手也捉襟见肘,没有资金的难题折磨得李植庭夜不能寐。他再次找来儿子,利用废旧木料制作桌凳,又把自己积攒的100吊钱拿出来,聘请了6名教员,学校这才步入正轨。
取名双凤学校,老师边教边学 办学校的过程是艰辛的,李植庭想着既然办起来了,就该有个好听的名字,也盼着学校有一个好前程。恰在此时,王高村办了一所新校叫“凤鸣学校”,这启发了李植庭的思路,既然已经有一只凤凰展翅高翔、鸣唱于空,何不让它双凤比翼、高飞远举呢?崔家庄高等小学就叫“双凤学校”吧。 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英文、唱歌、修身、体操等课程,可新的问题又来了,几个教师无法适应新教材。李植庭便提出了“边教边学、现蒸热卖”的口号,带头自学,走出去请教,请进来传授,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教学相长。 当时,注册的学校多由政府管理,学校的办学经费,包括教师工资,基本由政府划拨;学生每年交8吊钱作为学费,补贴学校用度。学校经费困难,教师工资都很难及时发放,李植庭用手工捻丝线赚钱,给老师支付工资。李植庭很关心贫苦家庭的学生,特设了助学金。 1927年,寿光县委授意王高和崔家庄两个支部办女子小学部,由李植庭出面,从潍县广文中学聘请了杨玉霞和杨爱莲两名女教员。杨爱莲在崔家庄任女子班教师,共招收了30余名女生,教室设在李奎斋家的书房里,后来迁回双凤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