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标题导航
购地迁址,筹建起县立八小
2016年04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购地迁址,筹建起县立八小
  李植庭任校长时颁发的毕业证书。
  1933年,寿光县立八小高级班第三级学生与校长李植庭(左一)合影。
  寿光二中校园里的雕像。




  战乱年代,一所学校很难长久地办下去。军阀混战,双凤学校遭到破坏,李植庭食不甘味,多方动员,迁址筹建了寿光县立第八小学。在寿光县委遭到破坏后,他腾出教室创办了国术馆,为武装斗争作准备。
军阀混战校舍遭到破坏,村内购地迁址重建
  1928年8月,山东督军张宗昌倒台后,散兵游勇流窜到地方,土匪也到处绑票勒索,双凤学校的校舍遭到破坏,被迫停课。李植庭终日闷闷不乐,曾对人说:“学校停课,我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1929年时,社会局势更加动荡不安,秩序混乱。这年春天,土匪绑架了寿光南河学校的师生,随后,崔家庄的几个村民也被绑票。双凤学校本就在村外,部分离校较远的学生不敢去上学,有的干脆直接退了学。
  1929年秋天,于信忱出任寿光县长,兵匪之乱才算结束。李植庭协调各方要把学校搬回村内,在村庄的西南部购买13亩土地,拆除原校舍,搬迁至新址重建学校。
  因为经费紧张,建校在艰难中进行,李植庭采取的还是老办法——集资办学。他的三儿子文烈和他的本家孙子李步坦都是手艺较好的木工,有几个亲属还是瓦工,李植庭把他们叫到一起说:“建校是一件大事,需要大伙齐心协力,你们得带个好头,大伙都看着你们呢!有句话我得先说在头里,我没有钱给你们,等建起学校来,你们的孩子上学,我不收你们的学费。”自己家族带了头,事情就顺利多了,全村各户都行动起来。
  别人常诙谐地说:“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孩子成人,曾三次搬家,植庭为了乡亲子弟也是三次搬校。”到了冬天,新校落成,改名为“寿光县立第八小学”。学校共建了3排新房,前排14间夹一过道,为南屋,作为师生宿舍;后排共15间,其中有3间作为教员办公室,东西两头各有6间教室,东头为初级班,西头为高级班;高级班后面建有师生伙房。教室东面后面是操场。

上门动员两户村民搬迁,自掏腰包发放补偿
  新校址13亩土地原本就不宽松,偏偏在新址的范围内,还住有两户村民。如何动员他们同意离开并安排他们迁入新居,确实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在当时,房子是私人所有,都是几代传下来的祖宅,谁也不愿搬迁,而且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搬家是要花大量钱财的,一般负担不起。
  李植庭三番五次地出入两户村民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述办学的意义及建校的困难和全村人的意愿,从眼前说到将来,从个人说到集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户村民家看到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为了全村子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几年如一日把自己的精力和财力用到学校上,深受感动,终于答应搬家,为办学校腾地儿。
  为了补偿搬迁者,李植庭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盖了两套崭新的房屋,让这两户人家高高兴兴地搬进去。他对建房的瓦工们千叮咛万嘱咐,“请你们一定要把房子盖得好好的,否则,我心里会有愧的。”后来,李植庭还对他的警卫战士说起过这事,“现在国家建设占用民宅,国家发搬迁费,那次建校占用民宅,是我发的搬迁费。”

腾出教室请人教习武术,白天练武晚上护村
  1933年,寿光县委遭到破坏,县立第八小学和崔家庄党支部骨干由县委委员主持召开特别会议,研究决定了六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抓武装建设,准备武装斗争。
  这年夏天,大家商量办一处国术馆,请人教武术,一则可以练习武术,强身健体,为武装斗争作准备;二则可以借以团结和组织群众。李植庭是小学校长,国术馆设在小学,由他担任馆长,馆长同时还需要到县政府备案,因为只有备案注册后才是合法的团体。李植庭安排人腾出三间教室作为国术馆专用场所,完成注册后,亲自到王高村聘请了王修章担任教练。
  自此以后,崔家庄及附近的村民数十人经常白天到国术馆练武,晚上去护村看坝。1936年4月寿光县武术比赛上,崔家庄国术馆学员包揽了前三名,发奖的时候,县长宋宪章微笑着对李植庭说:“李老办教育,文武兼备,名不虚传,令人佩服啊!”随后几个月,国术馆因故停办。

办起实小吸收烈属子女,读书之余种粮种菜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战火纷飞,环境极端艰苦的岁月里,李植庭仍念念不忘教育工作。1936年,李植庭任寿光东城根小学校长;1941年,创办牛头镇抗日高级小学;1942年,出任博兴县淳化镇清河师范学校校长。
  1943年,在渤海行署的组织下,办起了“清河区行署实验小学”,李植庭任名誉校长,吸收200多人参加学习,其中包括“精兵简政”精简下来的机关、部队干部及耀南剧团演员、前线负伤战士、根据地来的烈军工属子女和父母惨遭杀害而无家可归的群众子女等。学校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高低将他们分成三个班,抽调熟悉教育工作的林青负责领导,调配了语文、算术、常识、政治、歌咏、军体等学科的教师。
  当时,李植庭已是古稀之年,担任名誉校长。虽然离开教学一线,可他还是亲自到校作报告,和老师们研究备课,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指导教学方法。他常对师生们说:“我们是抗战学校,不同于和平环境按部就班学习,我们要适应抗战形势,边学习,边生产自给,边参加抗日工作,敌来我走,敌去我学,艰苦奋斗,不怕困难!”
  实小师生在李植庭的教导下,勤奋读书,艰苦练习,文化水平提高很快。学生们边读书边劳动,开垦了200多亩荒地和校内空地,种上了高粱、黄豆等作物和葱、韭菜、辣椒、蒜、黄瓜、茄子等各种蔬菜。平日里,师生能吃上新鲜蔬菜,到了年终岁尾还能收入两万多斤粮食。
  在李植庭的带领下,实小新建了三间教室,修缮了十余间旧房,把甬路用砖重新砌了一下,开辟出了一块操场。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李植庭对此十分满意。虽然学校经过日寇数次“扫荡”,仍坚持上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