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植庭一生倾心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看到本县没有中学,孩子们要求学就得跑到外县,很是不便,便提议在寿光建立中学。他在文庙旧址建寿光中学,在自家祖坟地上建起寿光第二中学。 筹建寿光中学,拄着拐杖忙碌奔波 新中国成立后,李植庭常和寿光县领导及各界人士谈论发展寿光教育的事。有一次他和客人谈起,建国近两年了,寿光还没有一处中学,孩子们要想上学就得跑到外县,有些孩子因路远、花费多而中途辍学,这太埋没人才了;再者寿光是圣人之乡,仓颉墓就在寿光,哪能圣人之乡没有中学学堂呢?“咱们也办一处,校址先借文庙一用,其他的因陋就简,大伙集资,一气就办起来啦。”他说这话时很高兴,有时站起来,有时摇着手,别人插话他也表示欢迎。 在很多人眼里,李植庭有点怪脾气,讲实际,不空谈;办学时倾囊相助,闹排场讲阔气时一毛不拔。他的孩子在外求学,说买书、买文具、交学费,跟他要钱,要多少给多少,后来听说买了辆漂亮的自行车,他大发雷霆,硬要孩子把车子退回,把钱再交出来。所以听闻李植庭参与筹建县中学,很多人觉得他一定能成。 果然,1951年下半年他就忙起来了。经省政府同意,建立寿光中学,李植庭担任筹委会主任,主持筹资、设计、施工、筹料等工作。80岁高龄的他拄着拐杖,进进出出。那时寿光县政府还在上口,在寿光城建校须往返商讨,又加上人手不足,经费拮据,材料不凑手,他忙得团团转,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累得够呛,他却不觉得累。他有时去上口县委县政府商讨扒东关阁子、西关阁子、南关阁子用来做料的事,有时研究叫县里劳改队来扒庙拆砖的事。在寿光城他常去找的几个人对办学都很热心,对他也很支持。他到赵家庄请土工,让会木工的三儿子也参加义务劳动,打屋顶,做门窗,造桌凳。 文庙旧址上很快建起了“寿光中学”。秋后招收了四个班共216名学生,省里派了一名荣城人林一生担任校长,秋季开始,正式开课。开学时,李植庭到校讲了话,勉励学生勤奋读书,追求上进。
为建第二中学,动员族人迁出祖坟 1953年寿光中学和寿南中学合并,迁到了原十五联中旧址。1956年,高小毕业生大量增加,原有的中学学位显得紧张,这也对发展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植庭配合教育部门,决定在崔家庄村前建立第二中学。 当时最理想的校址在崔家庄前面的一片高坡上,这里地势高,阴雨天不受积水侵袭;东邻益羊公路,各地学生上学都方便;距离崔家庄几百米,环境空阔幽静,空气新鲜,是个适宜读书的绝佳处。这处宝地是崔家庄李姓祖坟所在地,要建学校就得迁祖坟,这可是件大事,李姓人群起而反对,怕破坏风水,也怕无钱买棺材。李植庭在李姓人中威望最高,大家都请他出面做主,祖坟万万迁不得;教育部门也去找他,他在本家中威望高,希望他出面动员乡亲支持教育事业。这可咋办,当事双方都来找李植庭,他的决定举足轻重。 经过数日的考量,李植庭拿定了主意,动员李姓人家迁祖坟。他把族人召集在一起,听他们的意见,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风水和费用两方面。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本家人担心的棺木费用问题,也早早打算。他家有几棵大柳树,他让儿子们砍了,制作木匣把祖宗骸骨收敛起来,迁到新墓地,他还承担了所有费用。 众人听李植庭说得句句在理,字字动情,而且他已是85岁高龄,是全族的长者,又如此仗义疏财,本家们也不再固执己见,最终同意迁祖坟。1956年8月,寿光第二中学落成,时至今日,已成为一所高中,目前有在校生2000余人。 生性急公好义,资助贫困学生求学 1950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李植庭把警卫员叫到身边,问他是否还有钱,警卫员说还有几十元,他指指身边两个孩子说:“全拿出来,每人给十几元,帮他们上学。”警卫员带着这两名学生去拿钱的路上,才知是怎么回事。 原来,当时寿光没有中学,两个孩子是崔家庄的,高小毕业考上了昌乐县吴家池子初中,可家中困难,捎不起饭,更没钱交学杂费和书费,所以就没有去报到。李植庭知情后,把孩子父亲叫到学校,做了一番思想工作,最后说,上学的费用由他负责。 两个月后,李植庭到省里开会,找到秘书长谈话,谈的还是两个孩子上学的事。原来这位秘书长的内弟在昌乐县吴家池子初中当校长,李植庭想让人家帮着解决两个孩子的事。后来,两名学生说,他们的学费和饭费学校全给解决了,要不是李老先生资助,他们可能早早辍学了。 1958年,87岁的李植庭虽然已居家少出,不太过问外面的事情,但教育的事一直挂在心上,常向人打听学校的事情。听说学校要“分级并点”,崔家庄有些学生到外村去上学要寄宿,家里条件不好,一时没有被褥可以带,都嚷嚷着不去上学了。李植庭说,上学要紧,被褥他负责。他拿出了仅有的积蓄,一次性给30多个孩子添置了新被褥。
◎探访 二中校内立有植庭雕像和墓碑 寿光市田柳 镇植庭街13号,寿光市第二中学所在地。站在校门外,迎面可以看到一尊汉白玉雕像,这就是李植庭,雕像底座上雕刻着原寿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本诚题写的“学界良师 人世楷模”八个大字,雕像所在的广场名“植庭广场”。 沿“植庭广场”西侧的砺志路一路北行,是寿光二中的操场,西北侧一处八角亭的两根柱子上写着“抗战前办学校培育革命种子 参战后为革命团结群众力量”,一名学生正轻拂墓碑。“我们每天都有值日生来这里打扫,擦墓碑。”学生说,这里长眠的是李植庭老先生,墓碑亭是2006年9月重立的,对学生们而言,每周来这里干值日与老先生亲密接触是很幸福而庄重的一件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