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留在记忆中的村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邻里帮披屋 掘井贮食物
2016年05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邻里帮披屋 掘井贮食物
  披好的房顶。
  地瓜井。
  风箱。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亘古以来中国农民的生存之道。在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村民齐心协力,邻里互助,抱团生存。

邻里街坊攒麦草 互相帮忙披草屋
  把麦草散披在屋顶上,经有规则有秩序的拍推,固定住而起遮风挡雨的作用,是古来“护屋法”,叫披屋、拍屋或者推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的家乡潍县双杨公社孙家村的村民便用麦草披屋。麦草光洁、轻细、沥水、抗腐。
  笔者小时候很喜欢看大人披屋,看他们凝神静气的合作,把麦草覆盖在屋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麦收时,村民们选出高秆麦秸,仔细刮梳,不留易腐麦叶,更不留麦穗,然后捆成一个个麦裹子备用。披屋虽不复杂,却需要有经验、认真细心的人凭借“团队精神”来干。要把麦草披得鳞次栉比、直丝直缕,不允许有一根麦秆横列滞水。披屋一般需要三个技术大工和三个小工,三个大工并排作业,中间的是“大拿”,不但技术好,还要兼顾左右二人的进度和麦草厚薄,最后搞平整。高高搭到檐头的脚手板上站立着三个小工,接递下面抛上来的泥浆袋和蘸水麦裹子。在披之前,先要在屋坝上抹一层薄薄的泥浆,以使麦秸更牢固。大工均匀摊开麦裹子,用状如搓板的长方形拍耙,顺面拍打麦秸根。披到屋脊,与对面的麦草衔接好,抹上黏泥,压上拱形脊瓦,就进入收官阶段。彻底告竣是在拍面两端上下各压一溜不能阻水的砂灰增重,使风戗不起来。新披的屋,不可高枕无忧,因为大风袭来往往会折腾一阵子,需要主人警觉防范,随时再修整被吹起的麦草。
  披一次屋能维持多久,要由麦草的厚薄决定,七八年十几年的都有。披屋对主家来说是项大工程。大集体时麦子产量不高,长势也难说好,不允许很多家庭同时披屋。有的邻里街坊错开年份,早打招呼:“俺要披屋,给俺攒着麦裹子呀,等你用,俺再给你攒!”麦草的接济调用,有效地促进了村民的和睦相处。
院中挖掘地瓜井 贮物保鲜不腐烂
  秋天收取地瓜后,除切片晒成地瓜干外,还需要保存更能充饥果腹的鲜地瓜,吃一个冬天,直到来年接上新粮。为防止地瓜冻坏烂掉,家家都掘井贮藏。
  地瓜井的大小深浅没有统一尺寸,各家根据自家拥有的地瓜数量、挖掘处的水位高低而定。由于贮存的是“命根子”,掘在自家院子里当然最放心,最能拒贼于院门之外。那时雨勤,水位很浅,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在一个面积有限的院落里,选择掘井的位置很重要,因为地下水脉有深有浅、错落参差,有的地下两三米就湿漉漉的含水。若不虑这一点,地瓜就会沤烂或因井浅冻坏。有的下去四五米,够御寒了,土还是干刹刹的,这样好。可怎么能知道地情“风水”?凭老辈儿传授或自己吃过的教训,总能选准最佳位置。井筒粗细能供一人进出即可,为转身、接递方便,下面要比井口大,但不可与上方太悬殊,以免落土。挖到合适深度就该打住了,还需要开叉洞,以增加容量。还是安全第一,以两个叉洞最适宜,叉洞相距要远,即井筒直径两端的位置。叉洞的深浅、大小也要看所贮物品的多少。上下井筒要有踩踏处,俗话说的“跐蹬儿”——在井壁上抠出几对大体对称的蹄状“龛窝”,跨腿伸足就得劲,就灵活了。
  名叫地瓜井,并不是专门放地瓜的,放白菜、萝卜、大姜等都可以。但不能混放,否则气味混淆,容易腐烂。若倒出哪样再想放别的,需要敞开井口排“碳”换气,散尽之前物品的气味。还要避免灌进雨雪来,最好在井口支一口旧锅或蒙上拱状草薕子,尽可能创造一点通气条件。地瓜井在那个年代是农家的恒温库。
扎裹风箱一老汉 走村串户讨生计
  “扎裹风匣——勒鸡毛——”,一听到把“箱”字喊成“匣”字、抑扬顿挫倍生韵味的这个腔儿,大人孩子就急忙跑到街上,有的搬出快磨净鸡毛的风箱扎裹,但多数是瞧热闹。
  扎裹风箱的老头儿是吕家村人,瘦小,罗锅腰,皱纹像盆开败了的菊花,五冬六夏穿黑,推着小车,一进庄儿就吆喝。车上满载的家把什高过他的头顶,衬得他像个大秤砣,还坠不过来似的,车子一走一顿,像是偎挪前行。老头干活儿认真话很少,修理完风箱后,除了问哪里还要扎裹,极少作声。大人说,老头命苦,家底穷,40多岁死了老婆,干完坡里的活儿,就推起车子走村串庄挣俩儿小钱糊口。好歹给儿子成了家,可没几年,儿子拉石头翻车送了命;祸不单行,儿媳又半身不遂。家里还有年幼的孙子、孙女,家里的花销全靠他的手艺一分一分的挣。
  “扎裹”这俩字是潍县土话,意思是修理、整治、恢复老样子。风箱能用好几辈子,说“扎裹”,一般就是重勒“活塞”四边磨损了的鸡毛。老头儿食指中指夹着鸡毛,勒绳儿飞舞、绾扣,看得人眼花缭乱。鸡毛多一根活塞就紧,少一根活塞就松,全凭经验和感觉,勒得不松不紧,风箱拉起来才有风。村里原先来过好几个修理风箱的,可手艺和人品都比不过他。要是你自带鸡毛,且勒后有余,不想要了,他估摸一下价钱,要么顶手工费,要么给你钱。勒一回收一两毛,勒完还要给风箱周身查体,发现哪里不好使了,立马换换磨磨修理,用的工夫有时比正式活儿还长。毛病大的一时修不好,他就先给村民换上随车捎着的风箱,带回家修理,没几天就会送来,最多要一两块钱。村民都知道他的家境,经常毛儿八分就不要了,可他坚决不收。一次笔者家风箱勒鸡毛,他没有5分钱找,大半个月后打听着上门来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