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郭颂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郭颂的儿子郭小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郭颂因反复发烧肺部感染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住院已经有五年,18日病情恶化,没有了意识,走得很快,很安详。郭颂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曾创作演唱了《新货郎》《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甜透了咱心窝》等50余首作品。 出身贫寒独爱音乐,因《黄河颂》改名郭颂 郭颂1931年出生于沈阳,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出身。虽然生活寒微,但是父亲却有着一门吹箫的爱好,而他的哥哥更是喜欢唱几支戏曲段子。读小学时,郭颂的一个老师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把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大家,郭颂受益匪浅,打下了一个良好的音乐基础。此期间音乐成绩突出的郭颂,在某一堂数学课上,老师让他回答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结果他硬是把3+4=7这样的题,给读成了“咪加发等于西……”结果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老师更是哭笑不得。 父亲一直督促郭颂努力学习,当时郭颂的理想是当工程师。读中学之后,郭颂越来越发现自己没有半点数学天分,只有搞文艺活动的时候,才有用武之地。唱歌、赛歌、教歌、拉歌,他把学校文艺团体搞得生龙活虎,所以校长看中了他,把他安排到了鹤岗高级附属学校当了三年音乐老师。 郭颂原名郭增发,有着祈望增产发财的吉祥寓意。给他改名字并且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起了重大作用的,是他的一位好友——洪钧。洪钧当年是从延安到东北支援文艺建设的老文艺工作者,原先一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文工团工作。洪钧能歌善舞,学识渊博,他帮助郭颂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东北民歌。1952年,洪钧鼓励郭颂在业余时间搞合唱,还亲自担任指挥,后来在准备一次大合唱时,洪钧叫他唱《黄河颂》,之后就给他改名为郭颂。 艺术人生巧遇贵人,红极一时自有秘诀 1953年,郭颂调入黑龙江省文工团。当时正是“土洋之争”盛行的时候,团里很多人都愿意学习小提琴、美声唱法,郭颂被看作只会唱小调的演员,他却凭一股子拼劲,意志坚定地将自己的路子走了下来。 其实郭颂也曾跟一位俄侨学习美声唱法,但是美声唱法演唱的歌曲在慰问演出时反响不大,相反《丢戒指》《王二姐思夫》这类歌曲却大受欢迎。于是郭颂在演唱歌曲和创作歌曲的时候认定歌里要有故事、有人物、有表演,这几个要素成为他当年红极一时的法宝和秘诀。1953年东三省音乐舞蹈汇演,22岁的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受到老一代音乐前辈的肯定,他在文工团乃至东北文艺界的地位得到了初步认可并且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成为了新崛起的民歌红人。 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郭颂靠东北民歌《丢戒指》轰动一时。在后台,他第一次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女高音歌唱家王昆。王昆鼓励他:“你的歌很有特色,有这么强烈的民众反响,真是不简单,以后你一定要走这条路……”正是在王昆的推荐下,才有了随后郭颂在各种舞台上频繁展示的机会。用郭颂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贵人。”
因唱《乌苏里船歌》走红,却也为此吃官司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作为郭颂的代表作,《乌苏里船歌》不仅被传唱至今,还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教材当中。但在1992年,这首唱了一辈子的《乌苏里船歌》却把郭颂送上了被告席。原因是赫哲族人说郭颂侵权,擅自把这首歌说成是自己的创作。对此,郭颂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赫哲族本来就没有几首民间歌曲,而且大多不完整。”他表示,《乌苏里船歌》选取了赫哲族表现女子思念丈夫最常用的几句感叹语,再加上劳动号子,就创作完成了这样一首表现快乐生活的艺术歌曲,那完全是三段体的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全新的创作。 最终官司的结果是著作权归郭颂和另外两位合作者,但必须标明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经过了这件事,郭颂的孩子们觉得他一下子老了很多。郭颂说,这在自己的人生中种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自己即使到临终的那一天也不会感到安心。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