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对每名学生来讲都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也是横在每个中考生家长心头的一座大山。5月12日,山东莱芜的中考艺术生在家长目送下走入考场。近200名通过考试并获取合格证的美术生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都不会想到,十几天后他们竟然遭遇“成绩作废、考试重考”的大转折,而理由竟是“考题出偏了”。 (5月26日《齐鲁晚报》)
对于任何一项考试来说,公平、公正、严肃、权威都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在稀缺的优质教育机会面前,每一场考试、每一张白纸黑字,都浸润着考生的汗水甚至泪水,关乎考生的前程和命运,实在反复不得。如果确需重考,必须得问题实在特殊、理由足够充分才行,否则,可能性就应该趋向于零。而对于这次重考,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解释是“考题出偏了”,乖乖,这也算理由? 必须承认,每一次重考事件的发生,背后必然有一段“不光彩的故事”——作弊泛滥者有之,考题泄露者有之,硬件出问题者有之。总之,都是为了弥补过失而求得更大程度的公平,其必然会牺牲一部分人的正当利益。比如,去年辽宁省海城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就发生了考题与某教育培训学校考前提供的模拟题大面积雷同的事件,1700多名考生被迫重考,一时间舆论哗然。 对比之下,“考题出偏了”这等“莫须有”的理由焉能服众?试问,考题出偏了,应该怎么理解?确定题偏的标准是什么?偏到了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考题才算没有偏?为何在考试前不及时发现并纠偏?再说了,即便考题出偏了,就应该由学生来买单吗?为何不见出题者出面负责?轻飘飘来一句话就想重考,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学生的权益被置于何处?如果想以这个理由重考,这些问题就必须作出明确说明。否则,学生和家长完全有理由质疑:是不是有其他更龌龊的猫腻? 不客气地说,考试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每位考生的切身利益,理应慎之又慎。从出题者、考题选择,到考试实施、试卷批阅等个个环节,都应贯彻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到万无一失,否则,出现任何一点纰漏,都是对考生权益、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亵渎和戕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