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之凡继续向社会征集沉樱在潍坊生活的资料线索 本报3月6日A08版曾刊登《潍坊青年苦寻沉樱印记》一文,讲述潍坊籍青年作者李之凡为撰写《沉樱传》向社会征询有关著名作家沉樱在潍坊的生平经历,但是所获甚微。因此继续向研究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知情人士,征询相关资料线索。 向社会征集素材 沉樱1907年生,山东潍县(今潍坊潍城区)人,先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读书,以婚姻爱情题材小说闻名,在当时广受社会好评,成为与冰心、丁玲、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 李之凡告诉记者:“《沉樱小说创作述论》仅仅介绍了沉樱的小说创作,关于沉樱的生平经历,只是在书的第三章中作了简单梳理。我觉得还不够,沉樱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非常值得一写。”于是他有了撰写《沉樱传》的想法。 民国时期的小说作品,其中不乏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这从我们熟悉的作家身上不难发现,如鲁迅的《社戏》就是作者自己童年的记忆,巴金的《家》就是作者大家族生活的缩影,沉樱的小说也不例外。李之凡在《沉樱小说创作述论》一书的第三章,根据沉樱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和故事情节,结合部分史料,简单地还原了沉樱潍坊生活的风貌。 李之凡表示,沉樱在潍坊生活的十三年,具体时间跨度就是1907年到1920年,他希望可以拜访能回忆起有关这段历史的老前辈,或者对这方面有了解和研究的专家学者,获得更多的资料,以充实自己的作品《沉樱传》。 走访调查中,碰到一个疑似沉樱的女作家 写作《沉樱传》,不能不对沉樱的家族情况作系统了解。据李之凡透露,他通过对老人和专家学者的走访,已经找到了一些资料。 我市文史专家邓华告诉李之凡,沉樱是陈十一宅陈兆鸾的后人。居住在潍县城的陈氏家族共有三支,一支是陈大观家族,一支是关东客陈家,一支是房仕陈,其中,陈大观家族名望最高,族群最大,陈兆鸾就是陈大观家族的后代。 有关陈十一宅的说法,李之凡还去请教过文史专家陈瑞曾。据陈瑞曾介绍,陈十一宅具体应该叫陈十一宅过道,是清代潍县乡贤陈兆鸾家族后人故居的统称,具体位置在老潍县城里(今潍城区)胡家牌坊街中段路南,长约200余米。 李之凡还向记者透露,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最令他感到惊奇的,是又碰到了一个疑似沉樱的女作家。 原来,在李之凡访问陈氏家族后人陈福源的过程中,陈福源指出,民国女作家沉樱是陈兆鸾家族的后人,按照族谱推下去,沉樱的曾祖是陈传奭,父亲是陈树芝,母亲是西关高氏,沉樱的原名就应该是族谱中的陈缨。根据这一说法,继续查族谱,可以发现陈缨有一个姐姐叫陈伯英,是潍县工艺美术师田翔千的母亲,还有一个妹妹。陈福源还透露,论辈分他应该叫陈缨姐姐,据陈福源讲,陈缨到过济南、北京、上海、上过大学,后来又去了台湾。 李之凡告诉记者,有关沉樱的家族情况,杨洪承先生曾在《沉樱著译年表》中有所提及,文章称沉樱原名陈锳,乳名娟,姐弟4人排行最大,父亲是陈寄园。目前学界上都采用的是杨先生的说法。陈缨和陈锳,家里都是四个孩子,都到过济南、北京、上海,都上过大学,后来又都去了台湾,至于陈福源所说的陈缨是不是民国女作家沉樱,一时还难以给出定论。 是否回过潍坊、回来又干了些什么都是谜 沉樱迁台后,思乡之情日深,故乡的景物令她魂牵梦绕,她在散文《春的声音》中回忆故乡的鸟鸣时写道:“现在宝岛上,我又住在乡下,在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花木是够繁茂的,但常使我觉得奇怪的是鸟声并不太多。看了到处开的杜鹃花,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杜鹃的‘不如归去!’的叫唤。是的,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春的声音’呢?” 显然,故乡的鸟鸣已经成为沉樱思乡情结的符号,为了找寻“春的声音”,1982年,七十五岁高龄的沉樱回到大陆,先后到达上海、济南、北京、开封,会见了田仲济、巴金、朱光潜、卞之琳等分别多年的亲友,令人费解的是,并没有资料显示沉樱这次到过家乡潍坊。 沉樱的童年是在潍坊度过的,阔别30多年好不容易回到大陆,却没有回到居台时日思夜想的故乡潍坊,似乎情理上讲不通,李之凡告诉记者,在走访调查过程中,陈福源给出了自己关于沉樱回潍坊探家的说法。 据陈福源介绍,沉樱在离开大陆前夕曾经来过潍坊,在胡家牌坊一带寻找家族里的亲人,无奈当时内战正酣,社会动荡,许多亲人避乱他乡,沉樱一无所获,便离开了。按照陈福源的说法,沉樱1982年回大陆时,可能回到过潍坊。不过陈福源所讲的那位陈缨,是否就是女作家沉樱,沉樱当时到潍坊,具体情况又是怎样呢?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李之凡,也是李之凡写作《沉樱传》所亟需解决的。 如果您有什么线索,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196110联系,凡提供线索者将获赠一本李之凡的著作《沉樱小说创作述论》。本报记者王路欣 实习生 郭加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