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B5版:风尚志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朋友圈 逃离还是坚守
2016年05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朋友圈 逃离还是坚守




  微信朋友圈一经推出,便势不可挡地成为人们钟爱的网络社交工具。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依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接触朋友圈,许多人都经历了类似过程。而如今微信朋友圈迎来了4周年,又有人受不了朋友圈里泛滥的乱象和谣言,在北大博士都在呼吁“退出朋友圈保平安”的时候,微信朋友圈究竟怎么了?
  不少人直呼自己“被虐得很惨”
    如今,你要是说手机上没装上微信,你都不好意思说是21世纪的新人类了。
  微信,可以说是当下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它可以让用户去分享,去发声。尤其是有一部分人,他们性格内向,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偏向被动,渴望却羞于互动,不善于直接表达,更别说对他人进行评论,朋友圈里无声的点赞成就了他们对人际互动的渴望,可以很好地向周围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表达对对方的关注、关心。在微信朋友圈,短短几语却能畅抒胸臆,并可指定“给谁看”“只看谁”,朋友圈俨然成了不少用户“说悄悄话”“吐槽”“抱怨”的私密空间。
  岁月流逝,朋友圈渐渐失去了当初的纯真,分享生活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炫富、晒美、炫旅游,微店、鸡汤、求赞,不少人高呼“被虐得很惨”。
  现在,打开朋友圈已然成了“广告软文”“盲目点赞”的聚集地,甚至不法分子也把朋友圈当做“行骗”的新渠道。朋友圈里卖各种包包、衣服的,信息大多是转帖,养生、心灵鸡汤、每日大同小异的三餐、各种姿势的自拍及转载的人生感悟、情感抒发并配着艳丽的图片……更有甚者,通过“集赞”换旅游、换服务、换产品等噱头来推广盈利。但“集赞”数量达到要求,服务需要兑现时,消费者却屡遭“跳票”。所以,不少用户渐渐对微信朋友圈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用户增多带来的私密性减弱以及内容良莠不齐、有用信息减少等都让用户渐行渐远。

做微商天天刷屏尴尬症都犯了
  “你月薪3000元的打工仔,有什么资格瞧不起我们做微商的?”“你现在不保养,等你人老珠黄老公出轨养小三,你就后悔吧!”“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把几条广告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微商小薇一脸无奈地说:“整天发,搞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不发还不行。”
  22岁的小薇是一名微商,每天雷打不动地将上家朋友圈中的广告转发到自己朋友圈,这些段子基本都是采集自网上的热点内容。“感觉自己的智商被拉低不少,这些段子完全不代表我的生存状态。比如有的段子说,微商敷个面膜,连着WiFi,啃着西瓜,喝着冷饮,悠哉悠哉刷刷微博,看看电视剧,分分钟接着单,钞票哗哗地往账户里流。这根本不符合现实呀。”
  今年1月份,小薇加入了一个专卖辅助减肥食品的团队。小薇表示在家上着网,啃着西瓜,就能轻松赚钱的微商基本上不存在。“就算是我们团队里做得好的一级代理,每天也要跑不同的地方送货拿货,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出单卖东西。”小薇说,作为三级代理的她,更不能等着客户自己上门,团队里经常要讨论该怎样发展客户,而背后发货收货的艰辛更是没人看到。
  “老发这些东西,大家烦,我也烦。现在我准备搞点创新,把自己培养成段子手。这些看似脑残的文字,实际上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这样朗朗上口,想要突破谈而容易。”小薇表示,她还曾用duang体、蜜糖体、甄嬛体介绍过产品,就连之前走红的《我的滑板鞋》也改编过,“做微商就是要紧跟潮流,什么火就用什么来写段子。 ”

谣言浪费了时间也空掷了生命
  “我妈看完朋友圈,今天告诉我不能吃鸡蛋,明天告诉我不能吃鱼,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最后家里啥都不敢吃,我活到这么大真不容易。不光这样,她还和我说5月15日至25日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因为有飞机洒药治白蛾,让我不要出门,她怎么就那么爱信那些胡扯呢?”“80后”小伙阿飞拿起手机无奈地说,朋友圈内充斥的“全世界震惊了”“是中国人就转”“马云哲学语录”“不要再吃这些了”等已经让他无力吐槽。
  “朋友圈就像一个混杂着各种信息的黑洞,把你往里吸,大量谣言浪费了时间,也空掷了生命。”已经戒掉朋友圈近2个月的阿飞表示,“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开始厌倦朋友圈了。”
  如今这些以谣言、伪科学构成的无效信息,为什么会充斥朋友圈呢?因为有效信息需要严格质证后的事实、严谨的推理与思考,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制造无效信息并没有成本。所以,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无效信息的增长量将远远超过有效信息。信息爆炸,首先是垃圾信息的爆炸。“古人说‘三人成虎’,讲的就是弱关系之间的重复传播都可以摧毁强关系的信心,熟人之间的传播更为可怕,这类的谣言、伪科学、不靠谱的信息像病毒一样,在朋友圈里流传着,于是,人们听着听着就信了。真希望朋友圈的谣言能止于智者。”阿飞笑着说。
心灵鸡汤“喝”多了也会腻得慌
感觉被朋友“细腻情感”绑架了
  “还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已经被各种晒娃轰炸了。好多朋友会将孩子不同阶段的照片晒出来,刚出生的、满月的、吃奶的、睡觉的、拉便便的、学走路的、学说话的、上幼儿园的……我都开玩笑跟朋友说,我真是在朋友圈里看着你们的孩子长大,而且是一个赞一个赞拉扯长大,将来一定不要忘记阿姨我啊!”刚刚身为人母不久的王欣说。
  朋友圈“晒娃”最主要的目的是记录自家孩子的成长点滴,朋友们也大多数乐意分享这份快乐,不过,在朋友圈晒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其实谁家没有孩子,一些妈妈晒娃时总是自我感觉自己的孩子很乖,很聪明,其实就是普通孩子一枚。”
  “吃个饭要连发三次照片、唱个KTV也要发好几张看也看不清的照片。我有个朋友次次要发满九张图片,参观人家的办公室,会发桌子一张、电脑一张、椅子一张等。发的人觉得向朋友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很开心,但很多时候,看的人并没有多大兴趣。有几次我都想屏蔽他们,但又怕漏掉他们发布的个人重要信息,比如结婚、生子、换工作、组织聚会等。”王欣觉得看朋友圈,时常有种被“情感细腻”的朋友绑架的感觉。
  王欣谈起朋友之间的拉票等行为,表示不妨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如果你不喜欢朋友这种行为,你就不要去烦别人。
  “每天发帖数量保持在10条以内,避免刷屏打扰朋友圈;各种减肥计划、健身计划等不可能完成的计划,请自觉少发;后半夜女生避免在卸妆后晒照,少数天生丽质者除外;帮特靠谱朋友的创业项目做推广,每周不应超过3条;避免发布比朋友圈大多数人生活质量高出一大截的炫富帖;一日三餐最多晒一餐,夜宵和聚会例外;自拍照要把握尺度,美图秀秀修改程度要在50%以内……”上述这些,都是近期在微信朋友圈热传的礼仪规范,虽然搞笑,但细细想来也挺有道理,条条击中要害。
  从心灵鸡汤到过度营销,再到各种美食、自拍刷屏,相信不少网友的微信朋友圈中都被这些“拉仇恨”的信息刷过屏。因此这则由网友自发总结的“微信朋友圈礼仪规范”深得人心。
  对于朋友圈,不管是吐槽还是点赞,有一点得承认,它确实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朋友圈给人们一个可以无限放大的虚拟空间,在这里,好友可以点对点地对话互动,寻找内心中的那份安静与美丽。对于相识的人,可以验证你对他(她)的了解;对于不相识的人,你也可以在心里勾勒出对方的大致轮廓。
  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观、性格、知识背景等不同,很多人并不想了解朋友们的隐私,也不愿看没有营养的段子。但是所谓有用与“垃圾”是相对的,有些信息对我们没用,但对他人可能有用。如果一看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或消息,就烦躁、厌恶,全盘否定,那就可能是自己的心理或情绪有问题了。没有谁能真正绑架你的生活,只是你的心和思想在作祟。
  如今不少微信的使用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屏蔽朋友圈的情况。对于朋友圈而言,有些人选择逃离,有些人选择继续坚守。如果留在“圈”内,抑噪的最好方法也许就是控制好自己,保持良好心态,少发垃圾帖,多发发大伙儿喜闻乐见的帖吧。       文/刘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