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晚上,江苏南京玄武警方抓获一名“令人心酸”的小偷。女子交代,她的双胞胎女儿肾脏都有问题,她这次带着病情较重的女儿到南京治病,因为住不起院,只能让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晚上租住在两平方米的房子里。由于肾脏问题,孩子需要吃杂粮,她就到超市偷了点杂粮、1个鸡腿。而偷的儿童读物,则是给孩子的儿童节礼物。(6月1日《现代快报》)
为了重病的孩子能吃上一口当药用的杂粮,为了天真的孩子能有一份儿童节礼物,这位母亲选择了抛下脸面冒着被抓的风险去“偷”。当这个特殊的小偷落网后,相信没有谁会感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快意,反倒是一股苦涩和悲哀涌上心头。那份掺杂着贫困、母爱、希望、绝望的复杂情感,如同一条鞭子,抽打着所有善良人的心,让人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 不妨先自问一番,如果来一次角色互换,当你我也须直面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存现状,我们会怎么做?为了给孩子准备一份在很多人看来“不值一提”的节日礼物,我们又会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想象这位母亲在“作案”时的纠结心绪,又有谁看到的是“窃贼”的邪恶呢?人们反思更多的,是弱势群体何时不再步履维艰,是社会保障依然任重道远。 像这样的家庭、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多少?很难得到一个真实准确的数据,但绝对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数千万贫困人口和千万计贫困家庭的背后,无不有一个或两个乃至更多的贫困儿童。想想那令人心疼的一幕幕——四川大凉山区的孩子们,用满是冻疮的小手翻着书本;几十年来,“悬崖村”的孩子们冒着生命危险“爬藤梯”上学……面对这样悲凉的生存境遇,谁还有勇气说出“艰难困苦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这样的话?不客气地说,长期未得改观的“条件艰苦”和孩子们被动的“自力更生”,凸显的是社会的冷漠和政府救助力量的麻木懒惰。 回到这起偷窃事件,当事者对“母亲”角色的忠诚和“母爱”情感的闪现,因引发公众情感共鸣的最敏感“泪点”。令人欣慰的是,事件发生后,当事警方对这位“有史以来最让我感动的小偷”报以极大的同情,并为其组织募捐,社会爱心迅即被激发起来,很快捐款就达数千元,燃眉之急得以缓解。或许,这母女俩会因“众人拾柴”而最终渡过难关,让公众稍松一口气。但这种个案性困难的解除,总也无法掩盖群体性贫弱的严峻,只有制度的力量尽快硬起来,精准扶贫尽快得到落实,在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老大难问题上形成社会合力,这种挑战公众“泪点”的事才能真正少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