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柴大学 以匠心培育“大国工匠” |
双元制教学、校企合作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领航者 |
|
一遍又一遍地改善工艺,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在潍柴大学(潍柴高级技工学校),你会发现这里的老师有着德国人一般的严谨,这里的学生对工艺的探求无不透露出“大国工匠”的风范。原汁原味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走在时代前列的“现代学徒制”,让坐落在潍坊一隅的潍柴大学成为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领航者。
几十年坚守 谱写“双元制”职教模式典范 6月的潍柴大学(潍柴高级技工学校)已是繁花似锦,车间里不少正在上实习课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耐心地给工件喷漆,如摆弄一件精致的工艺品。近来,潍柴高级技工学校变更为潍柴大学,让这个以技术和实践见长、办校五十多年的学校更多了一丝沉淀的味道。 “最近,德国萨尔大学迈耶尔博士先后对与学校合作项目进行考察评估,并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潍柴大学副校长叶小朋告诉记者,已有五十多年办学经验的潍柴大学,目前已成功拓展为具有特色的“学校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员工培训、理论与实践”三个双元模式。 据悉,潍柴大学早在1989年就率先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德国专家常年驻校督学,拥有模具钳工、工业机械工、汽车修理工等12个省市级名牌专业,同时拥有国内唯一由德国罗尔手工业行会认可的工长技师培养资质。潍柴大学经过多年实践,逐步探索出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和顶岗实习阶梯式提升的企业实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和学院密切协作,使企业参与并渗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 如今,经过近30年的发展,“潍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和特色品牌。 校企合作 为高端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2016年,潍柴大学被山东省确定为首批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为培育大国工匠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现在,潍柴大学实现了与潍柴、福田等众多企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们一毕业就可以就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专业性人才。”叶小朋表示,学生所学的各项专业课程都要进行专业的实习,企业研发出新机型,老师马上会组织学生现场学习,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解决了学校到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近10年来,潍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累计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6000余人,实施15余万人次的职业培训,先后承办十届“金蓝领”培训,培训技师、高级技师近2000人。 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基地、中国企业教育先进单位百强、中德合作双元制重点院校、潍坊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先进单位……如今的潍柴大学名号加身,硕果累累。 不忘根源 职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 随着潍柴大学的成立,新校区的落成,企业赋予潍柴大学更高的使命,承担起企业领导干部培训、员工培训、职业教育三大职能。为此,潍柴大学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主要产品,将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潍柴WOS精益道场、安全道场、质量道场三大“道场”和西门子培训中心、重型卡车培训中心、轻型卡车培训中心、客车培训中心、SUV培训中心、工程机械培训中心、发动机培训中心七大培训中心。贴近企业,紧盯国际职业教育以及员工培训水准,实现任务驱动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功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动力。 当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德育教育。潍柴大学秉承“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每年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无缝衔接,也是潍柴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受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双重熏陶,使学生更早地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烙印。”叶小朋表示。 自2014年以来,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潍柴助学·爱心圆梦”活动,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15人次,今年,还将继续资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本报记者 魏慧敏 通讯员 陈赛锦 朱博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