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大观华夏·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村庄被夷为平地
2016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庄被夷为平地



盐城龙卷风已致98人罹难,846人受伤
  江苏盐城部分地区6月23日发生特别重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多个乡镇受灾,造成大量民房、厂房、学校教室倒塌,部分地区通信中断,部分道路交通受阻。来自民政部门的消息称,截至24日9时,江苏盐城特别重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共造成98人死亡,846人受伤。至少六个乡镇受灾严重,大片村子被夷为平地。目前,江苏省已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Ⅰ级响应。
现场
98人罹难,其中阜宁县97人
  盐城市委宣传部通报称,23日下午2时30分许,盐城市阜宁、射阳部分地区出现强雷电、短时降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受钩状回波影响,阜宁县新沟镇等地出现34.6m/s(12级)大风,射阳海河镇等地出现27.9m/s(10级)大风,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道路受阻、设施农业受损等灾害。
  来自民政部门的消息,截至24日9时,江苏盐城特别重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共造成98人死亡,其中,阜宁县97人、射阳县1人;受伤846人,其中重伤152人,危重10人。
  记者24日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龙卷风造成电力、通讯等设施严重损毁,电力、通讯行业已紧急行动,奔赴受灾地区全力抢修。
  据了解,遭遇如此强度的龙卷风极为罕见,上次该地区遭受同等强度的龙卷风,还是50年前。目前,盐城市已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I级响应机制和抢险救灾预案。
大量民房倒塌,汽车被卷走
  据了解,此次超强龙卷风风力达12级以上,吴滩、硕集、新沟、陈良、沟墩、板湖6个镇受灾严重,造成砖瓦房粉碎性破坏,大量民房、厂房、学校教室倒塌,钢架被扭曲,汽车被卷走,大片村子被夷为平地。
  记者来到遭受龙卷风冰雹的多个受灾点,看到路边横七竖八停着一辆辆小汽车,很多都被扭成了“麻花”状!龙卷风瞬间产生的巨大威力可见一斑。
  据受灾村民谢立田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称,事发时他听到风声很大,就赶紧跑上二楼准备关窗户,可刚到楼上,窗子连带墙壁整个就被掀翻了。“二楼顶子塌了,我就躲在一楼的墙角不敢动,等了20多分钟,风小了才敢出来。出来时,附近的房子都没了。”谢立田回忆道。
画面
老师勇护120名孩子
  “风呼呼地卷刮,孩子们吓得哭喊慌乱成一团,园长紧急招呼老师照看孩子。”24日,阜宁计桥幼儿园的老园长郭海梅讲述23日下午惊心动魄的一刻。因为老师们守护及时,该园120个孩子中5人受轻伤,2名伤势较重者正在医院救治。
  计桥幼儿园是一所农村园,120名孩子来自周围六七个村子。园长周文彦是郭海梅的女儿。
  “昨天幸好孩子们已经午休结束到班级上课,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郭海梅介绍,3楼是孩子们的午休室,龙卷风袭击时,3楼屋顶被掀掉,瓦块落了一地,窗子也被大风刮落。
  眼见外面杂物如雨砸下,园长紧急招呼园内6位老师守护孩子。生怕孩子被砸,老师趴下来,将孩子压在自己的身底下。据了解,该园多位老师被纷飞的物件碰到受伤,一位29岁的杨老师因为守护孩子,身上多处受伤。老园长郭海梅也不顾危险看护孩子,致肩膀和腰部被砸伤。
解读
本次龙卷风是怎样形成的?
  龙卷风的形成与强雷暴云中强烈的升降气流有关。当升降气流之间形成很强切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水平轴的涡旋。
  涡旋越转越细越快,产生一个涡旋形的上升气流,并开始向下伸展,形成龙卷风核心。当向下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风速急剧上升,形成了完整的龙卷风。龙卷风中心为下沉气流,四壁为极强的上升气流。
  对于本次龙卷风灾害的成因,江苏省气象台专家分析:23日,黄淮地区温度高,湿度大,对流潜势好。当天,盐城地区高空有冷涡配合低槽东移南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东移,地面有气旋,后部有冷空气。低层西南急流,中高层西北急流,存在强的风切变,在地面有强的风向风速辐合触发下,产生了龙卷风。
  这次冰雹、龙卷风灾害性极端天气同时发生在江苏,专家表示,非常巧合,这是以往没有发生过的。
气象部门为何没提前预报?
  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省(区、市)都有龙卷风“光顾”,最近24年我国平均每年有43个。既然龙卷风造成的损失如此严重,气象部门能否提前预报预警?
  中央气象台表示,目前尚无法对龙卷风进行准确监测和预报,因龙卷风时空尺度小,在现有观测网密度下很难精确发现,因此对龙卷风最大风力及其影响程度的判断多通过灾后调查确定。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加拿大能发布龙卷风预警,也仅能提前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我国龙卷风等极端性天气事件频发,如今年广东汕头、海南文昌、江苏盐城等地出现龙卷风,引发人员伤亡。目前,我国对于上述极端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还不足,需加强建设。
    本报综合新华社等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