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潍县科举人物与地名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新高考
 
标题导航
陈氏科举人物衍生地名多处
2016年06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氏科举人物衍生地名多处
  《潍邑陈氏族谱》。
  翰林院街原址今貌。
  金巷子旧貌。



  明洪武二年(1369年),沧州人陈大观(又名陈大)定居潍县,其后裔自称潍邑陈氏。该支陈氏家族是潍县著名的科举家族。仅在清代自嘉庆到光绪(1796-1908年)百余年的时间里,就先后考取43名举人,其中的15人更是高中进士。陈氏家族世居潍县北门大街一带,因而北门大街及其附近地带,与陈氏家族科举人物相关的地名有多处。
陈家三人先后任职翰林院,宅院门前大街由此得名
  在清代光绪末年编纂的《潍县乡土志》卷首的潍县城区街巷地图上,今潍城区北门大街的东风西街至城隍庙街段标注为翰林院街。不过,二十年后绘制的《潍县城坞图》上,就不见了翰林院街的标注,该路段也与北门大街的其它部分一样,都标注为北门大街了。但民国时期,本地人一直俗称那一带为翰林院街。
  翰林院街与清代陈氏家族科举人物陈官俊及其子、侄有直接关系。陈官俊,嘉庆五年(1800年)中举,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他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提督山西学政,内阁学士,户部侍郎,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职。
  陈官俊的儿子陈介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后来专注于藏古、考古、释古,成为一代金石学家。陈官俊的侄子陈介猷,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中举,咸丰二年(1852年)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
  科举时代,读书人殿试后入翰林院任职,俗称点翰林。陈官俊及其子、侄都点了翰林,三人又都出自陈家位于北门大街南端街东的一处宅院。这处宅院就让本地人叫成了“翰林院”,就连这处宅院门前的那段北门大街也得名翰林院街。

每考取功名就竖一根旗杆,金巷子别称八支旗杆底
  陈凤翰,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举,第二年又考取进士,时称联捷,也是学霸级科举人物,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广东封川知县、工部都水司行走等职。道光九年(1829年)到十七年(1837年)间,他先后任福建兴化(今莆田)、建宁、泉州、兴化(回任)、延平(今南平)、建宁(回任)、福州、邵武六地的八任知府,为政崇尚简要,在所任职的地方都有不错的官声。其中在兴化修水道,在建宁储义仓,都是泽被后人之举。
  潍县金巷子东西走向、长约200米、宽约7米,东起仓巷子、西接北门大街,中段巷北就坐落着陈凤翰的宅院。这处宅院大门前曾矗立着八支旗杆,因而宅院大门前的金巷子又名八支旗杆底。八支旗杆的来历,本地有两种说法。一说陈凤翰在福建期间,每任职一任知府,老家的这处宅院大门前就竖起一支旗杆。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陈凤翰也够高调、够显摆的。但这个做法是否符合朝廷规制令人怀疑;另一说陈家人每次获取功名,都在这处宅院大门前竖起一支旗杆。这个说法要靠谱一些。科举时代,获取贡生及以上功名才有在自己的宗祠或宅院前竖起旗杆的资格。陈凤翰中举的那一年,他的弟弟陈凤喈拔贡(由廪生晋升为贡生)。他的孙子陈梦庚、陈晋康先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这处宅院还是有可能按照相关人物所得功名竖起这么多支旗杆的。
  其实,地名金巷子与陈凤翰的高祖父陈尚志也有直接关系。陈尚志是乾隆年间的富商。他与他的后代们不但善于经商,也珍视名声。潍县城一带修城墙、学宫、文昌阁等公共设施,陈家都慷慨解囊。为提高身份,陈家往往一有机会,就按照规制向官方捐献资金,以补贴官方经费开支获得学衔。这样,陈家先后有十三人因而进入例贡生(通过捐银合法获得贡生资格)行列。陈凤翰的父亲陈迪聪则注重聘请名师教诲,引导子、侄走科举之路。到了陈凤翰这一代,陈家终于实现了从经商之家到官宦之家的华丽转身。陈家位于金巷子的这处宅院实际上是在陈尚志时期出现的,因为具有金碧辉煌的面貌,宅院前的这条短巷也得名金巷子。
  1967年,金巷子取“革命胜利”之意改称胜利东巷,1981年复称金巷子,1988年拆除巷北部分的古旧民居,改建为今潍城区城隍庙小区北区组成部分,2012年拆除巷南部分的古旧民居,正在改建中,金巷子今原址、原名尚存。

三行车门里过道 原是陈宅的后门
  今潍城区北马道街的北门大街以东段不远处街南,原来有一条长100米多的通道,本地习惯叫过道。笔者家在这条过道里居住、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笔者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这条过道只有北马道一个出口,两边分布着30户左右的人家,共用“北马道(1967至1981年间取“勤俭建国”之意改称建国街)30号(后调整为46号)”一个门牌号码,在本地却有一个俗称——三行车门里。
  笔者的邻居、在潍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的徐进军,生前曾撰文介绍说,陈凤翰家位于金巷子的那处宅院,后门通北马道。以前,这类宅院在本地俗称大户人家,既有前门又有后门。后门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使用自己家里的马车运输粮草、菜蔬等生活用品。马车平时停放在专门建造的车门内。这类车门一般跨过道而建,兼有通行、停放马车、大门等功能。大户宅院一般只建有一道(潍县方言称为行,读xìng)这样的车门,陈家却在通往北马道的过道上建有沿东西方向平行的三道跨过道车门,最北边的一道车门是联通北马道的大门。三行车门里的名称由此而来。
  按照徐进军的回忆,他出生于三行车门里。他清楚地记得大门口两边的拴马石被磨得铮明。从北马道进第一道车门先看到的是影壁墙,向左手一拐,前面三四十米处是第二道车门,再直行三四十米,又是一道车门。车门之间东西向有好几进四合院。四合院有门楼,门楼前有一对精致的石鼓,四合院内的正房,屋前有明柱,黑漆大门、木制窗棂、方砖铺地。青砖砌缝,白灰抹墙,房檐上有螭吻之类的砖饰物。
  笔者家在1970年迁入三行车门里时,那三道车门已拆除无踪了,三行车门里的面貌与其它街巷两边众多的普通过道相比已没有明显区别。笔者只对镶嵌在三道车门原址墙内的拴马石有印象。因为三行车门里曾经是有大门的过道,以独门独院为主体的三十户左右的人家只能使用一个门牌号码。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