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刘鸿翱在云南任职布政使时,委托自己的五弟买下一处名为黄叶楼的私人花园。五年后,他辞官回到家乡潍县,自号黄叶老人,在僻静的黄叶楼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安度晚年。他以著书立说自得其乐,有《绿野斋文集》《太湖诗草》《绿野斋遗集》《山左文抄》《绿野斋诗集》等著作传世。 黄菜楼后改黄叶楼 确切位置并无疑义 黄叶楼原为本地谭姓士绅(姓名未见记载)所建的私人花园,始建时间不详,原名黄菜楼,因其所在的地方适合种植油菜花,园主人引用古诗“黄花如散金”而得名。嘉庆年间改称黄叶楼。 因为早已拆除无踪迹,黄叶楼的原址所在地目前有几种说法,一说认为位于今奎文区虞河东岸,另一说认为位于今奎文区虞河南岸、潍坊市人民医院一带,还有一说认为位于今奎文区张面河南岸、北海路街道南胡南社区的南面。 清代潍县理学学者、西园园主韩梦周,以及清代道光以后的黄叶楼主人刘鸿翱分别有《黄叶楼记》传世。综合他们在《黄叶楼记》中的描述,黄叶楼的位置则十分确切——东丹河(今虞河)距离潍县东关不足三里,黄叶楼则坐落在东丹河旁,张沔河(今张面河)环绕在黄叶楼的东面。分析这些因素,黄叶楼应该位于今奎文区虞河与张面河的交汇地带附近,即今东风东街康桥水岸小区至潍坊市房产交易中心一带。这一带距历史上的潍县东关三官阁(东圩门)最近的直线距离在1.2千米左右,完全符合上述要素。 韩梦周自述年少时曾经与伙伴一起来这里钓鱼游乐。后来,这里的业主谭紫封补为博士弟子员(县学增生),并在这里读书。秋天霜降时节,水清疏柳摇落叶,瑟瑟满阶除隐几,黄叶楼因此而得名。刘鸿翱则叙述道,嘉庆元年(1796年),他的老师韩梦周在黄菜楼讲学时,有感于这里在秋声淅沥的时节,西风吹落黄叶铺满石阶,因此而称黄菜楼为黄叶楼。民国《潍县志稿》中的说法则是嘉庆年间,黄菜楼主人谭紫封改称黄菜楼为黄叶楼。 登上黄叶楼,东南方的九灵山(今奎文区樱前街九龙山一带)虽然山势不高,但秀丽的山光景色仿佛与黄叶楼檐相接。张沔河在黄叶楼东面环绕,日夜奔流不息。因为能够找到有山有水的感觉,幽静宜人的黄叶楼便成为深受当时文人雅士向往和喜爱的知名园林。
刘鸿翱对黄叶楼情有独钟 辞官归里后自号黄叶老人 刘鸿翱算得上是有作为的能臣。道光六年(1826)年,刘鸿翱选任江苏太湖司马,公正审理,无积存案件。他还利用公事闲暇,镌刻出版《绿野斋文集》。任徐州太守期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黄河水猛涨,徐州城即将遭遇灭顶之灾,他率僚属登上堤坝并坚守七昼夜,敦促民众筑堤防洪。洪水退后,灾情严重,他率先捐资救灾,同时呈报上级请求拨款赈灾,使灾民度过了灾荒年。 台湾每逢科举考试,多以贿赂进取。刘鸿翱调任台湾道兼提督台澎学政后,指海为誓,杜绝此风。他在台湾任职期间,清屯田、屯饷以养兵,建炮台以防海寇,设关隘楼台以御外邦侵略;贮谷、储金于官库,以防不测。他严惩贪官,使政明官廉,风气日新。后来,他调任陕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均政绩卓著。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擢升为福建巡抚。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期间,东南沿海一带纷纷告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厦门被英国侵略军攻陷。他部署军民坚守,用石头填塞屿隅海港,使敌舰难以进港。他训练乡勇,准备与英军陆战。因防守森严,敌舰无隙可乘,只好越境而过,使福建避免了战祸。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他署理闽浙总督,第二年专任福建巡抚。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腿疾复发,他辞职获准返归故里。 此后,他自号“黄叶老人”,在僻静的黄叶楼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安度退休生活。他一直喜欢以文字写作自娱自乐,有《绿野斋文集》《太湖诗草》《绿野斋遗集》《山左文抄》《绿野斋诗集》等著作传世。 购得黄叶楼时,远在云南的刘鸿翱欣然题诗四首。后来,他又先后三次对这四首诗进行和韵,以表达自己对黄叶楼的喜爱之情。 刘鸿翱的儿子刘曦以及刘鸿翱的好友、清代官员和学者王赠芳等人都曾对这四首诗进行和韵。
后人在楼旁开桑园建学堂 唯《黄叶老人行乐图》存世 宣统年间,刘鸿翱的玄孙刘凤池在黄叶楼旁开辟桑园,并设立蚕桑学堂。不久后,刘凤池去世,学堂停办,黄叶楼也因为年久失修,断瓦颓垣,不再具有往日旧观。民国时期,有李小白所绘《黄叶老人行乐图》存世。 另外,民国《潍县志稿》中有潍县第十区胡住乡黄叶楼(村)距潍县城七里的记载。但此后,黄叶楼村就完全没有记载了。笔者推测,黄叶楼村可能是黄叶楼一带的一处自然村落,后来可能因为规模太小而注销名称,原址可能位于今奎文区虞河路的张面河以南路西一带。
◎相关链接 刘鸿翱的题诗 曾侍理堂此地游,滇南书到忆清幽。八千里外题黄叶,四十年前旧小楼。海上浮云更岁月,庭中古树阅春秋。先生遗迹西风里,极目萧条使我愁。 孤峰南向结衡茅,云树青苍俯近郊。栗里自成高士卧,匏(páo)樽谢尽俗间交。双竿插户临鱼舍,乱毳(cuì)飞檐傍鹤巢。满院秋光思共赏,柴荆听有故人敲。 别墅新开郭外村,珠帘掩映抹烟痕。豆棚瓜架花成圃,罗壁松窗竹作门。卓午园林静乌鹊,斜阳阡陌散鸡豚。焚香净地惟高坐,尽日读书秋树根。 买得庄田懒自锄,林间小筑学鸠居。百年身世双蓬鬓,半榻溪山一草庐。久宦曾无却老策,退耕余有养生书。慢将白傅家园比,洛社风流我不如。 刘曦的和韵 饱历风尘倦宦游,书斋购得最闲幽。藓阶叶落云铺地,丛树烟开月满楼。几曲水环三四里,半拳山画浅深秋。便巾危坐重栏上,不学张衡望远愁。 黄土为墙屋编茅,田家舍宇近荒郊。虬(qiú)松直干盘藤古,卧柳横枝与竹交。人对孤灯扫旧榻,堂成双燕觅新巢。归来未著渊明赋,秋兴先将诗句敲。 独拥南华住一村,澄清万象了无痕。西风暮雨秋生座,白酒黄花客到门。小圃摘蔬烹野簌,于牢执豕足蒸豚.高谈欲醉和衣卧,落木萧萧枕石根。 懒种桑麻懒把锄,等身著述在林居。聊同西蜀子云宅,不是南阳诸葛庐。笔扫千军名士业,文成一卷课儿书。会心妙出言诠外,盘谷之间乐自如。 王赠芳的和韵 八千里外赋同游,车马声中得趣幽。心念家山翻乐府,气吞海岳敞书楼。瓮余宿酒颜能少,盆植名花色不秋。莫望平泉轻命驾,九霄倚重释边愁。 斋名绿野旧编茅,瓣祝昌黎拟孟郊。入室久称天下士,买山新订布衣交。钞诗拾叶萦虫篆,乘醉梯枝瞷(jiàn,偷看)鸟巢。我亦书曾庐阜读,好将此理共推敲。 家在江南黄叶村,年年旅梦认霜痕。情深旧雨时开径,信报西风尽掩门。自笑浮踪同海燕,转惭占候等江豚。名山廊庙何分合,珍重秋成气到根。 三载知心客气锄,征轺未驾感离居。论文水部悲华屋,结社山人爱旧庐。晓日凤雏听继响,春风雁足盼传书。一朝小别难迥首,醇饮交情果孰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