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忧居”走向宜居 |
王府街道棚户区改造工程扎实推进 |
|
本报讯 房屋破旧拥挤、周边脏乱、配套设施不足、安全隐患突出……在王府街道许家崖村,房屋狭窄简陋,排水难、入厕难、出行难等问题突出。因为没有能力改变居住条件,“有居”对于这里的群众而言,不过是“忧居”,随着王府街道棚户区改造计划的实施,这里的群众将从“忧居”走向宜居。 据了解,自去年国家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王府街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第一批9个村,共涉及群众886户。为真正让这一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该街道专门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牵头的棚户区改造建设指挥部,并选优配强人员,设立群众工作、政策把关、信访稳定等6个工作组,因地制宜划分3个工作片,每周召开会议及时研究通报情况,并统一印发《公开信》,确保了群众全面客观地了解有关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街道实际,研究制定了《王府街道棚户区改造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和《农村宅基地及有效房屋认定程序和办法》等政策文件,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月12日,王府街道驻地城市化片区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列入棚改的村民代表,在先后参观阳城花苑集中居住区、富贵养生苑、为民服务中心、山水幼儿园、长庚休闲养生文化园等民生项目后,代表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原来的担忧随之烟消云散。“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为让棚改居民在此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最大限度地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我们经过多方考虑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把安置地点放在驻地城市化片区。”该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高瑞科告诉记者,“在这个片区生活居住,不仅可以享受山水相依、花木相映的小气候,而且可以享受中心城区的大服务。” 正如王府街道党工委书记吕耐彬所言,现在的王府街道驻地城市化片区,山水相映,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齐全,尤其是南阳河上游6公里河道经过综合治理,新建景观桥13座,蓄水坝14处,同步规划主题公园、山体瀑布、木栈道、电瓶车道、亭台楼榭等,跟进绿化美化,打造了有山有水、风景秀美的生态环境,来此游玩的群众络绎不绝。不仅如此,为民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警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长庚休闲养生文化园、孝德广场、山水幼儿园等多个民生项目建成启用,四纵四横立体路网与城区无缝对接,水电暖气、绿化、污水处理等也全部配套到位。面对这样一个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和特色鲜明的片区,自然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截至目前,石安村征收协议已全部签订完毕,其余8个村也正进行协议签订工作,预计6月底前将全部签订完毕。 谈及下一步的工作,吕耐彬告诉记者:“要将棚户区改造与迁村并点、‘美丽乡村’行动结合起来,妥善解决土地指标和民生项目投入问题。同时,围绕延续发展,结合实际研究提报了2017年棚改计划,通过积极争取和用足用活上级信贷资金,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更大的资金红利,拉动片区发展、民生改善,为打造‘5A王府 中国养生享老福地’注入强大动力,促动由量变到质变的良性发展。” (记者 刘凤香通讯员 张栋 杨海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