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视觉
 
标题导航
出租车挂靠费市级决定
“割韭菜”难奈虚假大学
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在中心城区开展非法载客车辆集中整治行动的通告
办场晚会嘉奖先进人物
学习型社区打造13个品牌
国土局实行“一站式”服务
2016年07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割韭菜”难奈虚假大学
□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各地高招录取陆续展开之际,近日民间机构“上大学网”公布了第六批虚假大学警示榜,30所虚假大学上榜。与此前公布的虚假大学相比,这批虚假大学诈骗手段发生了新变化,广大考生和家长须警惕。
    (7月2日《春城晚报》)

  北京科技师范大学、北京同济医科大学、北京财贸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工业学院……如果仅从这些虚假大学的校名来看,一般人还真会将其当成正规甚至重点高校,难怪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往“坑”里跳。
  自2013年以来,仅“上大学网”就公布了超过400家虚假大学,官方也陆续公布过几批名单,但如此打假就像“割韭菜”一样,总会“春风吹又生”。究其原因,在于曝光式打假割不断虚假大学的根。
  大部分虚假大学网站域名IP地址分布于中国香港、美国、韩国等地区,由于网络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等获取不受国界限制,网站数据可批量复制,建虚假网站成本低廉,极易批量“生产”,是假大学极易死灰复燃的首要根源。如果只寄希望曝光打假,虚假大学只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重新换个校名、网站域名,就又能坑蒙拐骗了。如此看来,曝光打击看似成果显著,但最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及时跟上,恐怕只会有更多的虚假大学出现并干出诈骗的勾当。
  面对疯长的虚假大学,除了曝光“割韭菜”,相关部门可曾试图根除虚假大学存在的土壤?部分正规高校面对被冒名的“分校”或“二级学院”,可曾将他们告上“衙门”?
  监管部门和高校在打假时浅尝辄止,难怪虚假大学变得有恃无恐,野蛮生长。若再不严加惩处,就成了对虚假大学的变相纵容。
  想彻底消除虚假大学,当务之急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及各级网监、各大网站域名注册供应商、相关高校、公检法等形成合力,加大对虚假大学及制售虚假学历文凭的打击力度,加大制假售假者的犯罪成本。同时也要加强对学历、学位证书的认定,打消一些人企图以“假学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让造假者失去市场。
  诚然,打击虚假大学难以一蹴而就,但相关部门至少要表露出打假“除根”的意识,若再只是一茬一茬地“割韭菜”,虚假大学只会越长越“茂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