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每个人都有三个庸俗的理想:飞翔、永生和预知未来。飞翔的梦蛰伏在许多人的心里,人类为寻找一双翅膀也做过无数次思考和探索。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人类发明了各种飞行工具,滑翔伞就是其中一种。因为新奇、刺激而且又没有太大的体力限制,在短短数年之间迅速风靡了世界各地,在潍坊,就有这么一群“飞人”。他们撑起滑翔伞,闯进天堂,偷窥胜景,体验极限运动的另一种美。 技术娴熟的“老鸟”不超十人 王利国是潍坊骨灰级的滑翔伞爱好者,今年55岁的他依然活跃在伞友圈一线,对他来说,作为滑翔伞爱好者,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飞翔并不是要征服什么,人类也无法与自然抗衡,能做的是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说起滑翔伞的起源和发展,王利国更是打开了话匣子。 据悉,滑翔伞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欧洲,当时,一些登山者从山上乘降落伞滑翔而下,体验到了一种美好的感觉和乐趣,从而创立了一个新兴的航空体育项目。1984年,法国登山家路易·菲隆从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上成功地飞出,使滑翔伞名声大噪。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现在的滑翔伞最长飞行时间为17小时,最远飞行距离超过300公里。 王利国介绍,近几年,西方国家的滑翔伞运动发展很快,在亚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滑翔伞运动十分普及,爱好者有数10万人。20世纪80年代末,滑翔伞运动传入我国并逐步发展,由于它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不需要太大的体力,逐渐成为广大极限运动爱好者向往、追求和迷恋的体育运动。 直到2005年,潍坊才有三三两两的爱好者开始鼓捣滑翔伞,王利国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带动了更多的潍坊滑翔伞爱好者加入。王利国又详细说明道,一般学滑翔伞分为三个阶段:地面训练、空中飞行和越野飞行。控伞训练是掌握如何起伞和控伞,增加对滑翔伞的熟悉和亲切感;掠地飞行是从小山包上往下飞,到高空飞行,那就成为真正的“鸟人”了。“鸟人”是滑翔爱好者的自称,经验丰富的则称为“老鸟”。在潍坊滑翔伞爱好者的圈子里,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只有20岁。 如今,整个潍坊地区滑翔伞俱乐部有五、六个,真正会飞、技术娴熟的“老鸟”不超10人,大大小小的滑翔伞爱好者不过百人。不得不说,玩滑翔伞仍然是一种小众运动。然而,这依然阻挡不了这项充满挑战和魅力的极限运动的蓬勃发展之势。 够专业你才能踏云而歌 “飞行是一种特别的体验,特别是当自己在飞行时寻找动力气流的时候。如果没有这种体验,我会觉得空气仅仅是用来呼吸的,但是当我飞过滑翔伞之后,我才知道空气还可以帮我飞行的。”李世飞表示,这项运动最大的挑战就是勇气,驾驶着滑翔伞伴随着二冲程的发动机轰鸣声,在空中不断攀升,脚下的大地越来越远,那种景色一览无余的感觉,能让人将所有的烦恼和压力抛到脑后。 “逐风而行,踏云而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天空的向往。”李世飞在圈子里的名字叫“逐风者”,这足以说明了他对滑翔伞的热爱。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世飞迷上了滑翔伞,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介绍说,现在很多人把滑翔伞误认为跳伞,其实滑翔伞和跳伞最大的区别就是,滑翔伞是逆风而上,可以通过山坡起飞,靠上升气流而达到滑翔的目的,跳伞是从高空跳下,并不能靠爬升气流实现滑翔,所以滑翔伞飞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体验飞翔乐趣的运动。“当你张开五颜六色的滑翔伞,依靠风力和速度,从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高山腾空而起时,山川大地,尽收眼底,清风掠过耳际,紧张的心情顿时化作悠然。伞与人好似溶为一体,它会按照你的意愿上升和盘旋,让你在天地之间充分感受驾御自我的刺激和满足。我想每一个体验过的人都会欲罢不能。”李世飞笑着说。 当然,想要玩转滑翔伞,要有过硬的身体,一颗挑战极限的心,买好装备,再“等风来”,但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每位“鸟人”除了学习地面控伞、小坡放飞,再掌握各种飞行技巧,还要掌握气象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高空飞行时保证安全。 放飞的是身体还有喧嚣 作为潍坊滑翔伞的第二代玩家,马玉良玩滑翔伞有4年之久,他创建了驭动力滑翔俱乐部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滑翔伞,感受翱翔天空的快乐。谈到滑翔伞的发展前景,马玉良坦言,滑翔伞在潍坊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极限运动,前景一片光明,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潍坊的地理环境对于发展滑翔伞有着先天的优势。”马玉良表示,潍坊气候比较平稳,四季分明,又处于平原地区,有北海,距离青岛海边近,有着玩滑翔伞的独特气候优势。此外,国家对空中管制逐渐放宽对伞友们来说也是极好的信号。 “但是相对于国外来说,潍坊乃至中国的滑翔伞爱好者人数还是非常少,说明这项运动在国内的推广还是有限的。”在马玉良看来,大多数人对滑翔伞的了解还是太少了,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项危险运动,还有不少感兴趣的伞友学到一半却放弃了,这让马玉良感到很遗憾。 马玉良介绍,无动力滑翔伞要求比较严格,除了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外,对场地要求也很高。动力滑翔伞是未来发展趋势,它的要求比无动力滑翔伞低得多,平底起飞,风力、风向要求没那么严格,安全系数更高,前两年,广州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都能单独飞。“其实玩滑翔伞就跟开车一样,只要遵循好飞行规则,出事概率非常低,而且每个滑翔伞都配有急救降落伞。”马玉良表示,有人认为玩动力滑翔伞飞翔时背一个发动机,如果发动机中途熄火或者没油,人就会掉下来,他解释道,这是不可能的,当发动机真的没油时,动力伞会转变成滑翔伞,慢慢地滑下来,只要学员按照规范的方式训练和飞行,事故率是极低的。 马玉良的心愿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特殊群体来分享飞行的快乐,“放飞的不仅是身体,还有俗世的喧嚣,剩下的就只有那份属于玩的心境了。”这是马玉良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能飞能玩想要“一辈子” 40岁的田中华是地地道道的诸城人,而在滑翔伞的领域里,田中华说自己只能算是新人。 小时候,田中华就非常羡慕在天空飞翔的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认识到人类自身根本飞不起来的现实,便将飞翔梦深深地埋在心里。田中华说他是一个爱折腾的人,自己认定了的事情就会坚定地去做。2013年,田中华去杭州出差,看见有人玩滑翔伞便萌发了学习的念头。后经朋友介绍,他便开始接触滑翔伞,与梦想打交道。经过专业的学习训练并达到规定的安全架次后,考取了由国家航协签发的低空飞行领域驾驶员证书,从此走上了滑翔伞的道路。 有了爱好,就有了动力,但是想要“飞”起来,不仅要注意安全问题,还得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田中华迷上滑翔伞后,起初,家人考虑到安全反对他从事这项爱好,朋友们也认为,运动有千百种,高雅点儿的有高尔夫、马术,休闲一点儿的有爬山、骑游,非得整天灰头土脸地把自己吊在半空中?最终田中华的执着和热爱还是打动了他们。 起飞场上,田中华装扮好一切,静待风况稳定,之后,他操起绳索,张起彩色滑翔伞,转身疾跑几步,被气流托起,如同一只大鸟,飞向高空……“当我真正地挂在伞下,滑翔在几百米的高空,白云仿佛触手可及,难以抑制的是兴奋的心情。对于飞行的热爱应该是人的天性,在飞之前隐藏在人体的深处,尝试过一次之后就会深深地为它痴迷。”田中华说。 一有时间,田中华就会到全国各地参加飞行赛事,以伞会友。在交流中,田中华发现低空飞行领域的商业空间巨大。后来,他渐渐开始参加商业广告飞行,而每架次的飞行都会有相应的收入,既能飞,又能玩,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于是,在考察了多家飞行俱乐部后,他选择了将飞行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 谈到未来,田中华说会一直飞下去,“在飞行中,我找到了自己。人家60岁还飞,我还很年轻,这就是我未来的事业。”他笑着说。 文/图 隋炜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