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速读潍坊·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葡萄熟透 眼看烂地里
潍坊天气
昌邑农商行推广金融IC卡
家暴受害人有了容身场所
将有专业评价
2016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葡萄熟透 眼看烂地里



老农突发脑出血瘫痪,上万斤葡萄卖不出去
  寿光市圣城街道岳家村64岁老汉张金亮种植的两亩葡萄进入集中采摘期,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种植葡萄后,他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生活都难以自理,更别说摘葡萄了,家庭的重担全落到60岁的老伴郑秀峰肩上。7月2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两大棚熟透的葡萄成了一家人的烫手山芋,因没有销路,再加上连续高温,不少葡萄已腐烂。

大棚里忙着摘葡萄,还要照顾老伴
  7月26日上午,天气闷热,人站在室外很快就会流汗,更不用说在大棚里干活了。而在寿光市圣城街道岳家村东侧的葡萄大棚里,郑秀峰正忙着采摘葡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在大棚旁边的小屋里,她的老伴张金亮坐在轮椅上,身体不能动弹,说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今年64岁的张金亮突发脑出血瘫痪,不仅失去了劳动能力,脑子也变得不太清醒。60岁的郑秀峰不仅要照顾他,还要管理两个葡萄大棚,平日里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者注意到,小屋里除了轮椅外,还有一张单人床。郑秀峰采摘一些葡萄后,就会回到小屋里,和老伴聊聊天,给老伴按摩一下,这样有利于他的身体恢复。
  虽然张金亮说话有些糊涂,但提起自己种的葡萄来,表情很快变得深沉,还时不时地让郑秀峰推着他到大棚里去看看。“我老伴说起葡萄时,话还顺溜一些,因为他心里一直很挂念辛辛苦苦建起来的葡萄大棚。”郑秀峰说,有时候老伴盯着一串葡萄能看好几分钟,“他心里很想帮着采摘葡萄,但由于身体原因,只能坐在轮椅上。每当看到老伴出现这种表情,我就会把几颗葡萄放到他的手里。”
投入十几万元种葡萄,突然患重病
  张金亮家有两亩农田,以前都是种粮食,去年夏天他萌生了种葡萄的想法,于是在这两亩地里建起了两个大棚并种上了葡萄。“光建两个大棚的成本就是11万元,如果顺利的话,种一茬葡萄就能回本。”张金亮的儿子张永昌说,他在寿光城区干工程,两个大棚由父母管理,还算比较轻松。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12月30日下午,张金亮在村里和村民下象棋,突然感觉头疼并不停地流口水,他赶紧往家走,但还没到家就晕倒了。“有人给我打了电话,我赶紧往家赶。”张永昌说,父亲被救护车送到医院后,诊断结果是脑出血,立即进行了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身体大不如以前。“我父亲前后住院两次,花了70多万元。”张永昌说,他母亲难以接受这些变故,突发脑溢血,也住了25天院。
  张金亮病倒后,本来是两个人管理的葡萄园,全都交给了郑秀峰一个人。为了管理好两个葡萄大棚,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尤其是在葡萄成长期,她每天都要早早起床,然后一直忙到晚上11时多。此外,她还要照顾张金亮,一点点给他喂饭,每天给他捏肩捏腿。
两棚葡萄等着摘,不少熟透烂地里
  当天上午,记者走进郑秀峰家的葡萄大棚里,阵阵香气扑鼻而来,一串串紫色的葡萄甚是诱人。但不少熟透的葡萄因来不及采摘已开始腐烂,还有一些落在了地上。“我家种的是红巴拉多,是个新品种,正常情况下亩产量能达到1万多斤。我家管理得不太好,一亩地估计能产8000斤。”郑秀峰说,虽然她家的葡萄长得不太好看,但口感还不错。
  “我家的葡萄从7月中旬开始采摘,当时采摘量非常少。现在进入了集中采摘期,每天能采摘四五百斤。”看着眼前的葡萄,郑秀峰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收获果实本该是件高兴的事,如今对她来说,这些葡萄却成了烫手山芋。“现在天这么热,葡萄熟得很快,不及时采摘的话,就烂地里了。”郑秀峰说,除了天气原因外,不少麻雀飞进了大棚,毁坏了不少葡萄,“为了这些葡萄,我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卖不出去的话真是可惜。”
  老伴重病,辛苦种植的葡萄卖不出去,身体的劳累和心里的苦闷让郑秀峰苍老了很多,手上的老茧也更厚了。“我自己辛苦点没什么,只盼我老伴能早点好起来,我们一起管理葡萄园。”郑秀峰说。
第一年种没销路,只盼葡萄能卖出去
  郑秀峰说,这是她家第一年种葡萄,还没有固定销路,只有儿女的朋友过来买了一些。如果老伴没有病倒,他完全可以去赶集或到市场上卖葡萄,可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葡萄烂在地里。
  在现场,一名寿光城区的市民买了8斤葡萄,过完秤后,郑秀峰又多给了一串。“都是自家种的,人家来买就是对我们的帮助,所以我都会多给一些。”郑秀峰说,“最近不少好心人知道了我们家的事,想捐钱,我们没接受。虽然我老伴治病花了不少钱,可家里还能承受得住,我现在唯一愁的就是一万多斤葡萄。”郑秀峰说,她只盼能尽快把这些葡萄卖出去。
  如果您想为这个家庭献一份爱心,可以联系张永昌,电话是15863682888。  文/图 本报记者邓永杰 实习生 于璐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