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潍县城隍庙后院的寝殿内,塑有城隍爷的结发之妻——卧奶奶的神像。在老潍县,城隍爷娶媳妇的传说有三种,故事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民间的多重演绎,人神相恋的故事情节从相思成疾变成了情窦初开笄女的追慕私奔。 城隍神保障金汤 卧奶奶福绥庶黎 过去,老潍县城隍庙街的东西两端,各有木牌坊一座,东牌坊题“福绥庶黎”,西牌坊题“保障金汤”。 老潍县城隍庙在街的中段路北,正中路南便是城隍庙戏楼。戏楼飞檐斗拱,威严嵯峨,与城隍庙大殿遥遥相望,戏楼前的广场可容纳数百人,平时三教九流聚居,可谓鱼龙混杂。 路北老潍县城隍庙的布局,坐北向南,南边正中大门有三,东西两侧有便门。院内正中是城隍庙大殿,内有铜铸、木雕、泥塑城隍神各一尊。其中铜铸、木雕的城隍神神像,为每年五月城隍爷出巡时御驾之用,亦或是城隍庙戏楼演戏时请城隍爷看戏之用。穿过城隍庙大殿的大门,进入后院。后院的中间为香亭,香亭以北为寝殿,寝殿内塑有城隍爷的结发之妻卧奶奶的神像。 关于老潍县城隍庙内的卧奶奶神像,过去有三种民间传说版本。一种是记载在清末潍县进士陈恒庆的《谏书稀庵笔记》即《归里清谭》的《潍城隍》一篇里的: “咸丰年间,捻匪扰山东时,王侍郎次屏在籍,住城隍庙街。一夕醉归,徒步过庙前,有隶役延之入庙。曰:‘城隍知君为翰林善书,请写一册。’乃入见城隍。行主宾礼毕,出一黄册,一名单,请其楷书。单上第一名,为先伯太仆公,时正总办团练,将与捻匪决战。二月廿二日,在城外酣战,阵亡。始知城隍属书之册,即应阵亡将士也。忠义捐躯,故令以黄册恭楷,达诸天庭。可知事由前定,神先知之。相传郭家有女及笄,梦城隍聘为正妻,女遂无疾而死。于是肖塑其像于后寝,香火益盛。衣服衾枕,邑人岁岁更易。街谈巷议,未敢深信。正直之神,未必出此也。” 陈恒庆书中记载 郭氏女嫁城隍神 陈恒庆在《潍城隍》一文中记述了两件事:第一事是记载陈恒庆先祖陈介眉抵抗捻军保卫潍县城的故事,借助潍城隍之口,褒扬先祖保家卫城之忠勇。第二件事是记载了民间流传的潍县城隍神娶潍县望族郭氏女的故事。 陈恒庆在《潍城隍》文中记载的王侍郎,即是老潍县城里的翰林王之翰。王之翰流传最广的两件事是他辞官在乡主讲书院其间,提携擢拔家庭贫寒的曹鸿勋读书,做过曹鸿勋的启蒙老师。再是他写的那首《九九消寒歌》,时人争相传唱,可谓一时潍城纸贵。 陈恒庆曾见证了民间祭祀潍县城隍庙卧奶奶的“香火益盛。衣服衾枕,邑人岁岁更易”。但他认为这都是些“街谈巷议,未敢深信”。他最后还断言潍县的城隍是正直之神,而“正直之神,未必出此也”。意思是说正直的潍县城隍神是不可能到民间来抢男霸女的。其实陈恒庆老先生也是多此一虑,究其原委,这本来就不是潍县的城隍爷耐不住寂寞要娶媳妇,而是潍县的民俗信众们对城隍神敬爱有加,推己及人,推人及神,包办婚姻,拉郎配对,善意地认为城隍爷白天公务繁忙,夜间孤灯枯坐,实在需要有一房媳妇,配享天伦之乐。民众藉此表达了对潍县城隍神灵的顶礼膜拜,并藉此构建了潍县城隍与民众亲近的乡土语境。 陈恒庆《潍城隍》文意的衍生,潍城文史前辈陈正宽老先生调查考证的民间传说。在早先,某一年的五月里,潍县的城隍爷应期出巡,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走到东关某郭姓大户人家女眷的绣楼下时,这家绣楼上的女儿打开窗户竹帘向下瞭望,恰巧此时看到城隍爷向自己微笑招手,女儿由此相思成疾,恹恹以终,殁后殡葬于潍城西南关一巷口。 过去人们言之凿凿,并指证左近的“大闺女坟”以为凭。再后来更有民间传说此女托梦显灵,对人诉说此事的经过和她的相思之情。后经好事者撮合,信众作筏,吹吹打打,天随人愿,神仙娶妻,她就嫁给了城隍爷。而好事者又为之在城隍庙后院盖寝殿并塑卧奶奶神像以配享。 演剧楼一见钟情 女子爱上城隍爷 第三个民间传说,是有一年正月里,潍县城里的城隍庙戏楼演戏,潍县西北乡有一大户人家,套上骡马大车,拉着家眷到潍县城里去看戏。而戏楼对过城隍庙里的城隍爷也被人抬出来,正襟危坐在戏台前看戏。 在锣鼓喧天“慢腾腾响小云锣”的演戏过程中,大车上有一位及笄的闺女下车游玩,她溜溜达达来到戏台跟前,目不转睛地观看起了端坐在戏台前看戏的城隍爷。于是二人(一人一神)互相对望,一见钟情,散戏之后,这位小女子就跟随着城隍爷私奔到对过的城隍庙里,于是成就了这段人神相恋的美好姻缘。 这个故事,是笔者小时候听生产队饲养室里的刘大爷讲的,他说的这个故事,某年某月,哪庄哪疃,姓啥名谁,都有鼻子有眼的。特别是寻亲一节,即散戏之后车上人家寻找闺女,但听人说看见一位二八女子随着看完戏的城隍爷的仪仗进了城隍庙,于是进庙寻找。可是在庙中遍寻不着,最后,他们来到县衙的大堂上击鼓鸣冤,状告潍县的城隍爷拐走了他家的女孩。县官无奈之下,只好把刚刚抬回城隍庙休息的城隍爷又抬到潍县的大堂上,活像是先前戏曲舞台上包公审的那出狸猫换太子一样,演绎了潍县县官审城隍等等故事情节,比城隍庙戏楼演戏的故事还精彩。 关于潍县城隍庙卧奶奶的民间民俗信仰,有文史前辈认为是我们潍县民俗民风所化育所独有,笔者认为如此观点大可商榷。追溯民间关于卧奶奶的传说,林林总总,可谓多矣。即如前些年笔者一行搞柳毅山文化调查时,就搜集到柳毅祠内塑有卧奶奶的神像及其民间传说。 柳毅祠卧奶奶神像有三处:一是柳毅山上的柳毅祠中有卧奶奶;二是亓家庄柳毅家庙中有卧奶奶;三是宋家尹家双庙(即鸳鸯庙)后庙柳平王庙中有卧奶奶。如上三座庙宇内的三尊卧奶奶神像,塑造的都是柳毅的结发之妻贾廑娘。 但是追问民间为什么一定要在男权社会主导的庙宇文化里塑造卧奶奶的思想文化动机,概因在旧社会里,广大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而男权社会直接造成了许多陈世美式的喜新厌旧的社会悲剧。有压迫就有反抗,既然在人间社会里妇女无法摆脱被休弃被玩弄被主宰的命运,那么她们就求助于神灵,在庙宇里给男性神灵娶上一房媳妇,塑上一尊女性神像,希冀借助神灵的力量来规范男性们的为所欲为,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来祈求改变命运和现状。如上大约就是民间诞生卧奶奶信仰的社会伦理根源和思想文化动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