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潍坊人文·老潍县城隍文化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城隍文化信仰悄然回归
2016年07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隍文化信仰悄然回归
  纪晓岚像。(资料图片)
  禹王台城隍庙正殿。
  寒亭区高庙寒浞城隍神像。



  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还写了几个城隍故事,教化意味浓郁。城隍信仰经历了一段衰落期,如今作为民俗文化,在民间悄然回归,如寒亭东部庙宇群中的城隍神像、潍坊市北部禹王台民间捐建的城隍庙。
  城隍故事以鬼神喻人间
纪晓岚撰文教化意味浓

  我们把老潍县民间传说中的城隍文化,与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袁枚与纪昀的城隍文化做一个横向的文本比较,似可用三个字定性概括:即“传、谑、说”。所谓“传”,是指城隍文化在老潍县的民间传承、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也包括一些地方文人的文本,表达了民众的集体意志和地域特色。而袁枚关于城隍文化的表述,即一个“谑”字,他以隐士之身,在他的随园中嬉笑怒骂,刺贪刺虐,与蒲松龄的仰天浩叹异曲同工。而纪晓岚则不同,他在文网密布的朝廷为官,又遭受过乌鲁木齐之贬,所以他出言谨慎,谆谆说教的意味浓厚,以致掩盖了他的旷世才华。因此,我们对老潍县的城隍文化研究,应该放到中国城隍文化史的大背景下统筹思考。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涉及到城隍的,大概有十七八篇,其中有几则城隍故事。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献县老儒韩生,性刚正,动必遵礼,一乡推祭酒。一日得寒疾,恍惚间,一鬼立前曰:“城隍庙神唤。”韩念数尽当死,拒亦无益,乃随去。至一官署,神检籍曰:“以姓同,误矣。”杖其鬼二十,使送还。韩意不平,上请曰:“人命至重,神奈何遣愦愦之鬼,致有误拘。倘不检出,不竟枉死矣?聪明正直之何谓!”神笑曰:“谓汝倔强,今果然。夫天行不能无岁差,况鬼神乎?误而即觉,是谓聪明,觉而不回护,是谓正直,汝何足以知之。念汝言行无玷,姑贷汝,后勿如是躁妄也。”豁然而苏。
  故事讲的是河北献县的城隍爷,派自己的鬼卒去拘人之魂,因为鬼卒粗心大意,拘错了同姓的韩生。韩生不服,就此质问城隍。城隍对韩生说:“就是天道之中的一年,还有365天与366天的差错呢,何况是鬼神。但是我们鬼神,能立即发觉错误,且能立即改正,这不是你或是人间能做到的。”城隍还语重心长地对韩生说:“你回到人间以后,可不要这样,当面就揭人家的短啊。”这位城隍多有人情味啊。
  再一则是《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的故事:
  尝过城隍庙丛冢间,失足踏破一棺。夜梦城隍拘去。云有人诉我毁其室。心想是破棺事,与之辩曰:“汝室自不合当路,非我侵汝。”鬼又辩曰:“路自上我屋,非我屋故当路也。”城隍微笑顾我曰:“人人行此路,不能以此责汝;人人踏之不破,汝何踏破?亦不能竟释汝。当偿之以冥镪。”既而曰:“鬼不能自葺棺,汝覆以片板,筑土其上可也。”次日如神教,仍焚冥镪,有旋风卷其灰去。一夜复过其地,闻有人呼我坐,心知为曩鬼,疾驰归。其鬼大笑……
  这位城隍在处理民间(人鬼之间)的纠纷时,多么善于调解。他对踏破鬼的屋(棺材)的人说:“你从此路过,并无过错,但别人从此路过没有踏破他的屋(棺材),你踏破了,那么就照着踏破鬼的屋(棺材)造成的损失,赔偿他(鬼)点钱(冥币)吧。”最后这位城隍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商议的口吻对人说:“你虽然照价赔偿了他钱(冥币),但是鬼他自己无法修好踏坏的屋(棺材),就麻烦你在踏破的地方盖上一块木板,再盖上点土吧。”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献县吏王某,工刀笔,善巧取人钱财。然每有所积,必有一意外事耗去。有城隍庙道童,夜行廊庑间,闻二吏持簿对算。其一曰:“渠今岁所蓄较多,当何法以消之?”方沉思间,其一曰:“一翠云足矣,勿烦迂折也。”是庙往往遇鬼,道童习见,亦不怖,但不知翠云为谁?亦不知为谁消算。俄有小妓翠云至,王某人嬖之,耗所蓄八九,有染恶疮,医药备至,比愈,则以荡然矣。人计其平生所取,可屈指数者,约三四万金,后发狂疾暴卒。竟无棺以敛。
  此故事可为人世间巧取豪夺、为富不仁者戒。
寒亭庙宇群塑城隍神像
云台山据称曾有城隍庙

  在寒亭城区东部的高庙里,庙宇群东北角有一座蕞尔小庙,新近雕塑了寒浞爷神像和城隍爷的神像。当地的民俗信众说,历史上在寒亭云台山上的高庙里就建有城隍庙,塑有城隍爷神像。
  我们无法求证历史上寒亭云台山庙宇群中是否确实存有过城隍庙,但是追问现在寒亭高庙里建设城隍庙塑造城隍神,个中原因是寒亭从建国以后,就长期在此设立县治,历史上的古寒国所在地由此提升为一县之城。
  民间按照过去的城隍信仰,认为作为一县之城的寒亭设立城隍庙、塑一尊城隍神像,既符合祀典制度,也符合民俗传统。而且民间信仰还坚定地认为,寒亭作为一县之城,是需要城隍神来检察保护的。
民间捐建禹王台城隍庙
城隍民俗文化悄然回归

  在潍坊市北部有禹王台,2011年,民间有人捐资,在禹王台的西侧新建了一座城隍庙。庙宇规制恢宏,庙貌造型别致,内中神像列坐,城隍居中,判官列右,牛头马面,冥神一干,倒也符合道教的文化源流和传统。
  庙前立有捐资建庙的善人碑,笔者曾与两位主要的捐资人交谈,他们认为,禹王台是夏朝大禹治水的都城,是夏朝初期斟灌国故城的观台,所以应该建有城隍庙。
  他们的说法基本符合历史史实。至于三四千年以前在禹王台是否有过城隍庙,是否有过城隍神信仰不得而知,但依据我国夏商周时期已有的水庸神即城隍神信仰来推断,禹王台地区当时也存有城隍神信仰,是符合文化逻辑的。
  现在,禹王台上新建的城隍庙香火鼎盛,信仰浓郁,其与大禹治水文化信仰、九天玄女及女娲抟土造人文化信仰、狐仙灵异文化信仰济济一堂,是禹王台湿地文化信仰的核心价值之所在。笔者希望此文能引起社会各界对禹王台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视。
  老潍县的城隍文化,从民国以后便渐次式微,迄于“文革”,被荡涤殆尽,幸存旧庙。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桎梏冰雪消融,城隍文化又悄然回归。我们从现在民俗文化发展的大环境看,有三点令人欣慰。一是全国各地有许多历经劫难保存下来的城隍庙,被列入国家或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被妥善保护了起来。二是全国各地有许多城隍庙会又恢复发展起来,繁荣富裕了民间精神文化生活。许多依赖城隍庙会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列入了各级非遗名录。三是传统文化里的城隍庙民间民俗文化信仰也悄然回归。特别是历史上城隍文化对官吏缙绅的神道约束机制,如今尚存一定的精神意义。
  本期图片由张宝辉提供(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