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速读潍坊·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标题导航
雨水井臭味越来越轻
潍坊天气
警营开放日体验边检通关
多部微电影将在峡山开机
今明两天我市雨声渐稀
2016年08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水井臭味越来越轻
  施工人员在市农科院内冒雨挖蓄水池。



高新区雨污混排已完成整改73处
  6月7日、6月23日,本报分别以《雨污混排,掩盖不住的罪恶之源》、《“联查联罚”打造整治雨污混排利剑》为题,报道了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打响消灭雨污混排攻坚战的事情。8月19日,高新区举行雨污混排综合治理工作座谈会。目前,高新区共发现114家单位123处排污点,完成整改73处,正在整改14处,未整改36处,对私接乱排的单位企业,高新区相关部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律依法依规顶格处罚。
现场 施工人员冒雨清路边泥水
  8月19日上午天下着雨,记者在高新区福寿东街与银枫路路口看到,人行通道的围挡内挖出了一条20多米长的深沟,几位施工人员正在清理路边的泥水。这条深沟是用于高新区泰恒大厦雨污分流的整改。
  在市农科院的施工现场,整改的工程量远远大于泰恒大厦的整改。由于市农科院院内的管道比其单位前的市政管网低,污水不能直接排到市政管网中,只能先在院里建一个污水的蓄水池,用水泵将产生的污水送到路边的市政管网中,整个工期大约需要三个月。
  高新区城建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从4月份开始,根据市民的举报线索,他们开始对全区重点路段沿线展开大密度排查,5月初,排查工作进入全覆盖拉网式无盲区工作模式。在健康东街以北、北海路以东、青银高速以南、潍县中路以西区域,对小区生活污水、企业工业污水、沿街店铺和楼宇排污等分类别、分梯次,开展全方位、全业态、精密度、拉网式排查。并坚持同步建立台账,同步推进整改,限期整改到位,定期督查通报。
  “目前,我们共发现114家单位123处排污点,完成整改73处,正在整改14处,未整改36处。对私接乱排的单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律依法依规顶格处罚。其中,对晟景置业、华都集团等8家企业,依照《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分别处以2万元的罚款。”该工作人员说,雨污混排整治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现在走在路上,几乎闻不着雨水井散发的臭味了,环境也变好了。
措施 每天掀八十多个井盖排查
  城区常迎来雨水的滋润,但如果小区生活污水、企业工业污水、饭店等各类污水都往雨水管网里排放,不仅会污染地下水,还将直接污染河道水源,也会对市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高新区的雨水管道终端大部分通往浞河,剩余的通往虞河。雨水对于这两条景观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污水偷排事件却让原本的补给变成了破坏。同时,这些被污水占据的雨水管道,也很难在滂沱大雨中为市民守住城市内涝的防线。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和治理“雨污混排”的现象,高新区结合“三城同创”的创建目标,制定了《高新区消灭污水直排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成立了高新区纪工委、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城管执法分局、规划分局、环保分局、城建局、质监站及高新公安分局等11个部门和街道(发展区)参与的联动小组,明确责任分工,通过联合执法、联动处罚形成查处合力,重拳打击雨污混排违法行为。
  从4月份至今,高新区城建局每天出动12名工作人员、3台车辆,以每天掀80多个井盖的速度对全区市政管网进行拉网式检查,仅一个半月就完成了建成区的管线排查。高新区城管执法分局由城建中队配合城建局巡线,对再次出现的私接乱排污水行为,依法依规顶格处罚。高新公安分局组织警力20余人次参与联合执法活动,对阻碍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期间,组织对全区涉嫌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相关行为进行了摸排,下步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高新区环保分局组织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大队和管理科15名工作人员开启打击污染环境犯罪1号专项行动。
监管 再出现私接乱排污水单位顶格处罚
  为确保彻底治理,高新区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实施源头治理,对已建成的小区、企业和沿街商铺等,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防止“复燃”;对新开工项目和商业店铺等,加强事前规划、事中建设、事后验收监管。新开工的项目,从项目建设规划源头把关开始,到建设过程监管、竣工联合验收,实现无缝隙、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将项目单位的内部雨污主管网(化粪池到市政雨污主管网)设计纳入规划和建设审查内容;对项目单位雨污管网不按设计标准建设施工的,规划验收不予通过,环评不予验收,建设工程不予验收备案。
  进行严管重罚,对再出现私接乱排污水的企业单位,一律依法依规顶格处罚,对乱排污水的餐饮单位,依法收回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整顿;对无法接入污水管道的餐饮单位,一律予以取缔;对未接入排污管道的餐饮经营单位,不得新核发营业执照,不允许营业;对于违反《水污染防治法》的工业企业、医疗单位,由环保部门依法从重处罚,涉嫌排放放射性污染物和重金属超标的案件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文/图 本报记者 窦圆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