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S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他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单人照,每天都是与不同的密友自拍。 朋友L截然不同。L少言寡语,不爱热闹,不议是非,平日里一副形单影只的孤独模样。 我与L交情不深,毕业后我们鲜有联系,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他让我猜猜他在哪儿。 还没等我开口,他就一声坏笑着抢白了我的话:“啊哈,就知道你猜不到,我在贝加尔湖畔!” 然后他就自顾自地说起,大学的时候,网络上有个帖子流传很广,说人一辈子一定要坐一次通往俄罗斯的铁路。那时老师正在讲糖代谢,我一脸兴奋地拿给他看,结果老师写满黑板的糖代谢示意图他没记住,反倒记住了这一路山峦、草原、白桦林、贝加尔湖,就心心念念地想去一趟。 老掉牙的陈年往事,他连各种细节都记得比我清楚,心里不觉得一暖。 有段时间,朋友圈流行集赞的活动,S君一连发了许多个,然后恭恭敬敬地群发给好友,要大家帮忙点赞。 那阵子,我工作并不忙,可就连手一滑点进他朋友圈的欲望都没有。 有一天,正巧碰上S君,他忙不迭地向我抱怨,怎么朋友圈的集赞人数总是不够。 我大吃一惊:“以你的人脉,我以为你早在第一天就攒齐了呢。” 倒是L偶尔发来的“求点赞、求转发”,等我点开的时候,下面都早已有了他的留言:谢谢各位朋友帮忙,我的赞已经够啦! 从关系的亲疏来说,我无疑是和S君更熟悉一些。但S君似乎与整个世界都熟稔,他的世界并不缺我一个。他发的状态里,永远都是我不认识的人,我没见过的风景。S君让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哪怕只是非常微弱与渺小的存在。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爱与关注的占有欲就是这样偏激自私。也不得不承认,除了爱情,友情也同样具有排他性。 就像L对我:当我看到贝加尔湖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你。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在L心中,比起别人,多了一弯月牙形的湖泊。笼络人心有时候很简单:甜言蜜语不用多,就一句微弱的在乎,就是最笃定的友谊见证。 我也犯过S的错误,误以为经营好朋友圈、频频获得他人的点赞就是社交皇后。其实那些点赞的意义不过是“你的生活过得很不错”或者“朕已阅”,而不是“你过得好吗”“我好想你”。 多用心给朋友一点在乎、贴心地送去问候,两个人拥有的独家记忆,远比一方摇曳生姿的朋友圈来得珍贵。 文/一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