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公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标题导航
公众意见的公告
2016年08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公开征集《潍坊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公众意见的公告
  两核六心
  市级体育设施布局
  区级体育设施布局
  街道级体育设施布局




  为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实现体育设施均衡优质发展,建立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良性运营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权益,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潍坊市规划局委托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潍坊市中心城区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该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为落实城乡规划的民主决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增加规划的公开性、透明性,确保规划方案更加科学、规范,现针对规划方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献言献策。
  详情可查询市规划局网站http://ghj.weifang.gov.cn
  联系电话:8080687
  电子邮箱:wf8080686@163.com
  征求意见日期:2016年8月27日-9月6日。

规划定位
  规划范围为潍坊市中心城区。规划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基本目标,在城市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建立符合各城市总体规划,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体育设施布局体系。“十三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小于2.1平方米。鼓励公共体育与公共文化、休闲功能复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各类体育设施,使潍坊市具备承办全国性单项体育比赛项目的场馆条件,逐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广和发展潍坊特色体育运动项目,传承潍坊传统体育文化,突出潍坊城市特色,以特色体育项目扩大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质。
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市级、区级、街道级、小区级四个层级,另外单位附属体育设施作为重要资源补充。
  市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于中心城区乃至潍坊市域的大型体育设施,配置有各类完善的体育项目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主要满足大型、单项竞技性赛事的训练、比赛需要,并能开展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统筹配置。
  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于中心城市各行政区,并能辐射所在区辖区周边区域,满足举办大型单项赛事,同时兼顾全民健身需要,以独立用地为主,适当结合公园、广场。
  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于本街道内居民,主要为各个街道提供较为完善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设置于居住小区内的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服务于1-1.5万人以下规模的居住小区、组团,满足居民日常健身需求,一般结合小区内部绿地、广场设置。
  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分布于各个非营利性的企事业单位中,主要是中小学校、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医院、干休所等单位中的体育设施。
规划配建标准
  本次规划研究对象为公共体育设施和单位附属体育设施,并对以上两类的体育设施从用地和配置内容进行控制和引导,其中,用地指标分为体育设施用地和独立的体育用地,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体育设施用地包括体育设施、场地及其附属设施所占的用地,既包括独立的体育用地(A4),也包括居住用地(R)、绿地与广场用地(G)以及其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中的体育设施、场地及附属设施所占的用地。
  市级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不小于0.35平方米/人,区级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不小于0.40平方米/人,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20-0.25平方米/人,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不小于0.30平方米/人。
各级设施布局原则
  市级公共体育设施:(1)配置项目:建设市级五个一工程(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其中,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馆可合建为一体)。(2)最小规模要求:体育设施用地总面积不小于61.25公顷,其中,体育公园面积不小于5公顷(其中体育设施不少于8项,绿化率不小于65%)。市级独立的体育用地不小于52.50公顷。
  区级公共体育设施:(1)配置项目:建设区级五个一工程(一个田径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室内游泳池、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其中,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池可合建为一体)。(2)最小规模要求:体育设施用地总面积不小于70公顷,其中,每个体育公园面积不小于2公顷(其中体育设施不少于8项,绿化率不小于65%)。每个区独立的体育用地不小于10公顷(规划人口规模不足30万的区可降低至不小于6公顷),区级独立的体育用地不小于52.50公顷。
  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1)配置项目:必配设施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游戏场、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室外健身器械。选配设施有门球场、轮滑场、跑道、游泳池。(2)规模要求:每个街道至少设一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口规模较大的街道可设多处,每处按服务3-5万人口规模设置。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用地0.2-0.25平方米,建筑面积人均不小于0.1平方米配置,每个街道内宜设置一处集中的体育活动中心,其室外部分用地面积指标一般为1.03-1.36公顷,室内部分建筑面积指标一般为3600-4900平方米。(3)位置选择:宜选取各街道居住用地的中心位置,提高服务均好性。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为指导性选址,在保证不低于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可在本街道内调整用地位置和用地形态。
规划结构及布局
  通过各级体育设施布局,将中心城区打造成有机的健身、竞技体育网络,规划形成“双核六心、两带成网”的空间结构。
  双核:指两处城市体育核,一处为潍坊市奥体中心及周边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重点以竞技体育场地为主,是举办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的核心设施,配套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旨在倡导全民健身、宣传体育锻炼,提高市民健康生活意识,另一处为潍坊市全民健身中心,以倡导全民健身、发展群众体育为主导。
  六心:指六个城市体育副中心,包括奎文区体育中心、潍城区体育中心、坊子区体育中心、寒亭区体育中心、经济开发区体育中心、高新区体育中心。竞技体育与群众健身并重,是各个城市片区的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两带:指白浪河滨河生态健身带和虞河滨河生态健身带。利用现有的河流优势资源,结合滨水公园绿地,将健身设施和场地融入到生态环境中,以休闲健身运动为主,体现出潍坊城市特色的体育空间。
  网络化:指通过在社区中心、街头广场、沿街绿地中设置规模不等的健身场地,并结合城市慢行系统和绿地系统,形成有机连环的体育健身网,保证居民居住地周边10分钟健身圈。
  最终达到市级公共体育设施3处,区级公共体育设施17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共33处,小区级公共体育设施若干,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总面积262.18公顷,人均1.50平方米。体育用地共37处,总面积145.06公顷,人均0.83平方米。其中,市级体育用地2处,总面积52.53公顷,人均0.30平方米,区级体育用地7处,总面积52.57公顷,人均0.30平方米,街道级体育用地28处,总面积39.96公顷,人均0.23平方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