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前往二师观操颇为满意
2016年08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往二师观操颇为满意
  晚年的吕子人。
  蒋介石到高密视察第二师的日记(局部)。



第二师千余名官佐 超过一半是潍坊人
  8月8日,蒋介石又赶往高密县城,视察驻扎此地的东北军第二师。第二师机构设置与第一师相同,总人数5000多,将官及士兵基本地方化。
  第二师师长吕子人,又名吕子仁,即墨人,时年31岁。吕子人14岁即赴青岛学习德文及土木工程,后曾在青岛承包德人建筑及自来水工程,1906年经昌邑的陈干介绍加入同盟会,次年捐献个人资产参与筹办震旦公学,任军事组负责人,投入反清活动。
  1909年,吕子人受命在青岛秘密募捐购枪,运往济南未成。第二年初,吕子人赶赴东北,请曾任安庆革命军总司令的熊成基到山东领导起义。不料熊成基因叛徒告密被捕,吕子人只好返回山东。
  不久,吕子人被派往济南,执行暗杀任务。功败垂成,再回青岛招募反袁人士,赶往上海组成齐鲁敢死队,又改为齐鲁北伐大队,吕子人任大队长。后该部改编为第三十九混成旅,他任该旅三团团长,旋被解散。
  1914年初,吕子人东渡日本,见到孙中山。次年,孙中山派他回山东筹备起义讨袁。吕子人带上孙中山给他的1000元路费,再赴大连,召集关外反袁豪杰,3月回到青岛,任东北军第三支队长。东北军到达潍县后,吕子人先是率部攻潍县西大营,后领兵东赴高密,一天一夜拿下高密城。东北军7月整编后,吕子人任第二师师长。
  第二师1008名官佐中,山东籍951人,现行政区域潍坊籍506人,占总数的50%还多。
  在师司令部,有两位吕子人倚重的干将,一位是秘书长赵华叔,一位是二等军需正王麟阁。
  赵华叔,字宗鲁,安丘景芝村人。赵华叔毕业于山东陆军小学堂,1906年加入同盟会,次年与潍县的酆洗元、即墨的李卓峰、高密的谢心一、莒县的毛星帆以及安丘同乡周蜀江,在即墨创办了胶莱公学,并任教员。1912年,赵华叔入济南留日预备学校,准备赴日留学。1913年1月,赵华叔未及毕业,学校突遭解散,遂远赴北京,住在刘冠三家。次年初,赵华叔返回山东。
  王麟阁,又名王林肯,高密王家苓芝村人,时年28岁。1906年,王麟阁考入高密高等小学堂,并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后参与创办英林小学,并以学校为掩护,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考入山东中等工业学堂。武昌起义爆发,王麟阁毅然弃学,参加高密、即墨、诸城、青州独立的策划,并分担高密独立任务。在王麟阁的筹划、准备下,高密独立成功,不久在官军压迫下撤出;后参与谋划诸城独立失败,遭到通缉,到处流亡。吕子人率部攻打高密城遇困时,王麟阁率援军从青岛赶到,协力一举破城。
基层带兵官 年轻英武经历不凡
  第二师下辖第三、第四两个旅。第三旅旅长修竹坡、第四旅旅长慈镇西,一个32岁,一个37岁,皆为吕子人年初东北之行邀召而来。他们在关外摸爬滚打多年,带兵经验丰富。据朱霁青回忆,吕子人曾讲,军中各事筹谋,多出于慈团长镇西之手。足见慈镇西之能力。
  蒋介石8月8日傍晚赶到高密城,第二天一早就往第二师各部队视察,接触了该师旅、团乃至部分营级指挥官。
  第三旅辖两个团,五团团长曹星五,22岁,潍县人;六团团长赵挥尘,27岁,长清人。五团一营营长蔡庚元,22岁,高密人;二营营长于振吉,30岁,即墨人;三营营长赵瑞,30岁,即墨人。六团一营营长郑光斗,30岁,诸城人;二营营长张铸,24岁,高密人;三营营长吴士佳,33岁,即墨人。
  第四旅所辖第七团团长王宪之,31岁,兖州人;八团团长刘逸史,29岁,广东人。七团一营营长李创基,32岁,蓬莱人;二营营长李天鉴,30岁,江苏人;三营营长刘赞廷,31岁,安丘人。八团一营营长刘贵格,28岁,高密人;二营营长王君堂,34岁,即墨人;三营营长王学仁,31岁,即墨人。
  师直属炮兵二团团长隋子孚,34岁,即墨人;骑兵二团团长高真生,33岁,安徽人;工程兵第二营营长李筱溪,28岁,临沂人;辎重兵第二营营长黄润三,28岁,即墨人;宪兵第二支队队长段明元,26岁,昌邑人。
  除了年龄、籍贯,大多数官佐履历难以查清,史料有载的仅有以下几位:
  赵挥尘,在山东陆军小学堂读书期间加入同盟会,后入陆军中学、保定军官学校。“二次革命”爆发,他投笔从戎,与其兄密召第五师退役士兵,南下江西加入讨袁第八师,任北伐军先锋队营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大连,结识吕子人,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春,回青岛谋划举兵讨袁未成,又赴上海。
  刘逸史,虎门陆军速成学校毕业,留校任教练官,武昌起义后参加北伐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即解甲归田。后陈干招其任第三十九混成旅参谋长,1913年被陆军部授予上校军衔。
  于振吉,1909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应募入伍,武昌起义后赴浦口谋起事,旋任第三十九混成旅所属连长,1914年在大连加入中华革命党。
观士兵操练 给予少有称赞之语
  在吕子人的带领下,蒋介石到第二师巡视,观看士兵列队操练。他在日记中记道:“介石往第二师各团、队看操,操法较为整齐。”这是蒋介石上任参谋长9天来首次对东北军所部作出肯定,也是他13天的参谋长日记中惟一一次赞语。不过,也仅仅是“较为整齐”,差强人意而已。
  可以想见,一直在属下面前板着面孔的蒋参谋长,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东北军第一师师长朱霁青曾到高密一行,他回忆道:“予去高密参观第二师,见官兵一致皆服蓝布军衣军帽,腰系蓝布带,军容肃整,颇引为惊异。”
  可能是蒋介石要求过高,而吕子人的这位同仁,对第二师的印象却是“惊异”二字。
  朱霁青此行,未记载何时。不排除是这次陪同蒋介石而去,因蒋介石日记记载极为简略,其出行陪同人员一概略去。
  蒋介石这天的日记还写道:“高密营房不齐,操场狭小,内务外场,较难整顿。”“今日所见,拟改正之件:一、下士学术各科,须格外留意。二、兵士老少不一,当精选严择,须照司令部所发征兵规则为准。”
  有学者诠释:“营房不齐,操场狭小,内务外场,较难整顿,是军防腐败所故,一时难以回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当时高密城北有一处较大的营房——古城营房,系德军所建,不过屯驻几百人。平时高密驻军并不多,一个小县城,一下子拥进四五千人的队伍,可用的除了原来的营房及庙宇、学校外,只好在城厢居民家散居;练兵的操场也是寻找空地,临时整理而成。况且,东北军并未打算久留,他们的计划是攻下济南,进军北京。只因袁世凯暴毙,讨袁之战偃旗息鼓,他们才滞留于此。
  兵士老少不一是东北军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加强学习,也是对兵士的严格要求。与第一师相比,蒋介石在这里发现的问题要少得多。
  8月9日午后,蒋介石结束视察,匆匆返回潍县。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