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6年7月4日,孙中山在日本一手创办的中华革命党近江八日市飞行学校迁至潍县,改编为华侨义勇团航空队,本报2011年11月27日《人文潍坊》曾刊载《飞行往事》一文概述。蒋介石到潍后,正值飞机试飞。最新发现的史料,进一步还原了那段历史。 城外建简易飞机场 观看飞机滑行试验 8月4日,蒋介石记道:“代理总司令派介石至西操场观操,飞行机试验滑走。” 西操场,即在潍县城外西南处一片田地里临时建起的简易飞机场,又称西大营。8月2日下午刚下了一场雨,正值暑热时节,晴天后地面很快晒干了。3日、4日两天,均为晴天。 代理总司令许崇智交代给蒋介石的任务,一是视察华侨义勇团航空队队员,二是观看飞机滑行试验。 当时的华侨义勇团航空队副官马超俊回忆:“我们到后,由蒋中正参谋长亲加点阅,令驻军在北校场加紧演习。那时飞机还没有到,刚刚把张树元与马良打退。不久来了两架小飞机,仅有一架能飞。” 马超俊所记有误。蒋介石首次到飞机场,飞机已经运来一个月。 《民国日报》报道,7月5日这天,记者在潍县火车站见到一群士兵,扛了4个大东西。又有一些士兵,扛了几十件零星东西。自己不知士兵搬运的是何物品,感到好奇。详细打听,方知“即是现在世界中战争之利器,海陆军均须求其协助以攻敌的飞行机”。 据他了解,运来的飞机共有4架,其中3架是双叶机翼,1架是单页机翼。双翼飞机30匹马力,能航行10小时,每小时行200英里,载重1吨多,最高可升至6000多米,乘员4人;单翼飞机20匹马力,能航行6小时,每小时行120英里,载重半吨,最高可升至4000多米,乘员2人。如遇顺风,从潍县至北京不到2小时即可到达。 实际上,华侨义勇团航空队的飞机只有3架,包括美国柯蒂斯公司制造的“詹尼”号双座教练机2架,英国制造的克里斯托弗森“剪风”号侦察机1架。其中,“詹尼”号为有记载国内最早输入的该型号飞机。 这位记者的一个朋友曾在政府军任职,记者问他,潍县航空队与北京保定航空学校的飞机相比,谁优谁劣?朋友说,保定航空学校共有6架飞机,适于军用者仅2架。曹锟、张敬尧督兵赴川时,曾将这2架飞机带去,不料四川丛山如林,又无飞机降落场地,所带去的2架飞机完全毁坏。现留存保定的4架飞机,有2架可做学习教练机,另2架纯属装饰品而已。“苟吾省民军航空而往,北京人民必将又起一个大恐慌了”。 这位记者估计,飞机试飞的时间,大约不超过月底。果然,刚刚进入8月,飞机即开始滑行试验。 主持滑行试验的,为日本著名民间飞行家坂本寿一。华侨义勇团航空队中共有4名日本教官,另外3人是星野米藏、立花了观、尾崎行辉。 滑行试验非常成功,坂本寿一开始准备飞机试飞。 再次赴西大营 目睹二次试飞成功 8月5日午后,潍县又下了一阵雨。不过雨不大,天很快放晴,不到傍晚,飞机场地面就能跑飞机了。 8月6日上午,晴空万里,坂本寿一驾机进行第一次试飞。飞机上升到500米左右后,坂本寿一没有再向上拉。他很快驾机返航,准备第二天再次飞行。 稍后,华侨义勇团团长夏重民向东北军总司令部报告试飞情况,并请代总司令明天一早前来视察,观看第二次试飞。 农谚云:“雷雨三下晌,不下也逛荡。”这个季节,第一天下午如果有雷阵雨,往往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还会有雷雨光临。8月6日下午2时左右,雷雨又至,很快即停,机场跑道丝毫不影响第二天飞行。 8月7日早上6时30分,许崇智、蒋介石等到达飞机场。蒋介石记道:“朝六时半,代理总司令往西操场观坂本氏之飞行,飞高约800米,飞行时间约15分钟之久。第一师长亦入场参观。” 虽然蒋介石日记没有写明自己的去向,但他肯定是陪着许崇智去了。因为第一师长朱霁青到场,接着蒋介石又记,“八时,入第三团本部,与朱师长相谈毕,乃回总司令部。”蒋介石与朱霁青从机场回来,顺便去了飞机场附近的第一师第三团团部。 两次试飞成功,作为华侨义勇团航空队主管的夏重民,终于松了一口气。来潍一个月,因飞机库迟迟没有竣工,运来的飞机机件不能整体安装,上机训练一直拖着。8月8日,夏重民写信向孙中山报告来潍情况,称飞机试飞成功,“士气亦为之大扬”。 8月10日,上海《申报》报道:“东方通讯社济南电:潍县飞行机练习所设备既经完成,遂试飞。报飞机成绩甚佳。” 这年底,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连载署名淮阴钓叟的文章《青岛茹痛记》,其中写道:“闻潍县实储有飞机数架,预备侦察敌情,抛掷炸弹。惟此项飞机,多系华侨自行购备回国,从事革命,诚盛举也。” 淮阴钓叟的真名为高语罕,当时在上海高等商业学校任教,为《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这年7月,高语罕应朋友之邀赴青岛度夏,此为高语罕在青岛期间所闻。 十多名飞行员 潍县建勋航空事业 蒋介石检阅华侨义勇团航空队时,除华侨义勇团团长夏重民、航空队副官马俊超外,还有哪些人? 据航空队管理主任胡汉贤回忆,当时有助理员兼通译刘季谋,总务李赦,军需马少汉,会计兼出纳马栋廷,机械员梁焕庭,书记兼飞行纪录员韩鲲,以及飞行员30多人。 胡汉贤称,3架飞机分为3队,分别由自己与刘季谋、李赦率领,每队飞行员10人,机械员2人,另有日籍机械员6人。而夏重民在给孙中山的信中说,“此间学生共十四人”。分析当时情况,夏重民之说为准。胡汉贤说的30多人,应当为在日本八日市飞行学校时的学员人数。 综合各方资料,笔者整理出八日市飞行学校30多名学员的名单:胡汉贤、李赦、刘季谋、马超俊、马少汉、马栋廷、梁焕庭、韩鲲、曾甦汉、雷奇宝、李新民、沈熙周、冯侠民、李岐生、刘文沾、孟季纯、李振兴、鲍兴、邓荣、万鹏、刘振鹏、陈竞贤、林焕享、刘民瞻、简万杰、姚作宾、陈律生、苏帏鲲、李文耀、公当敕以及陈庆云、陈泽景兄弟。 有确凿证据到潍的有胡汉贤、李赦、刘季谋、马超俊、曾甦汉、简万杰、姚作宾、陈律生、苏帏鲲等。 这些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目前能够查到其早期履历的仅有4人: 胡汉贤,34岁,广东人,辛亥革命前参加革命;1912年被孙中山派赴加拿大,联络华侨;1914年冬,主持成立中华革命党加拿大支部,后发起军事社,组织华侨讨袁军。 刘季谋,年龄、籍贯不详,曾任中华革命党横滨支部调查科副主任。 马超俊,30岁,广东人,早年赴美国做工,加入致公堂,结识孙中山;1903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加入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时任广东华侨敢死队总队长;民国建立后,在汉口参加反袁铁血团,“二次革命”失败后逃赴日本。 马少汉,20岁,广东人,曾任同盟会加拿大支部组织员、国民党加拿大支部评议部长等。 光阴荏苒,这些曾经在潍县为中国航空事业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年轻人,其事迹大多已经淹没于岁月的尘埃中。 本期图片由李之凡提供
|
|